壮哉河山,英雄永生!

——纪念滇缅交通史上的民族英雄龚继成先生诞辰120周年


    为了纪念滇缅交通史上的民族英雄龚继成先生诞辰120周年,以龚继成先生的长孙女龚长桥女士为首一行3人,于今年10月底来到云南省禄丰县,重走滇缅公路,去寻找70年前交通部滇缅铁路工务第二总段的住址,去寻访滇缅铁路的遗迹。

    滇缅公路,即中国云南省到缅甸的公路,起于昆明止于缅甸腊戍,全长1146.1公里,于1938年8月通车。这是一条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硝烟中的国际通道,是一条20万妇孺老弱用9个月修成的抗战“血线”。当日本海军切断了我国所有的出海口,日军占领越南,滇越铁路中断,滇缅公路一度成为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运输通道。中国与国外的联系往来和国际援华物资的运送,大部分靠这条公路,当时全线有近万辆汽车昼夜奔驰,大批抗战物质由此输入内地。1942年,当日军占领缅甸,滇缅公路将成为日军侵入的通道时,炸毁惠通桥,切断滇缅公路,将日寇挡在了怒江西岸,成功保护了大后方。当滇西反攻打响时,抢修惠通桥,滇缅公路再一次成为重要通道,将抗日将士和物资送往前方。

    滇缅公路就是这样一条路,它的“通”与“断”,直接影响着战事的胜与败,千万人的生与死。龚继成先生的名字与滇缅公路紧密相连,滇缅公路多次被日军轰炸,龚继成先生不畏艰险,勇挑重担,出任滇缅公路工务局长,与盟军配合抢修被破坏的滇缅公路,兴修了中印公路和中印输油管,重新打通了国际战略运输通道。抗战期间,他还出任西祥公路工程处副总工程师和呈贡军用机场工程委员会主任委员,西祥公路和呈贡机场均赶在计划以前投入使用。龚继成先生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滇缅交通史上的民族英雄。

    70多年风雨云烟,滇缅公路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被高速公路取代。从昆明到禄丰,有一段还在使用,经过多次维修,已达到国道标准。行驶在这条路上,两旁秋日中的农田和金灿灿的玉米让人感受到的是和平时代的安宁,怀着对先辈的敬仰和历史的尊重,龚长桥一行从这条滇缅公路去禄丰寻访滇缅铁路的遗迹。

    1938年,龚继成先生出任交通部滇缅铁路工务第二总段总段长,修建滇缅铁路是为了让更多的援华物资从缅甸进入中国,分担滇缅公路的运输任务。滇缅铁路工务第二总段曾经住扎在距昆明80公里外的禄丰县金山镇炼象关村,这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一个文化古镇。

    走进炼象关古朴的城门,龚长桥女士和彭建清先生(远征军将士后代)拿着龚继成先生和他的同事们的旧照片,寻寻觅觅,询问了几位耄耋老人,希望能够确认当年龚继成先生和他的团队住过的房子。走着走着,龚长桥看到了腰站路的路名,沉睡的记忆一下子被激活,多年前,她亲耳听祖母(龚继成先生的夫人)说过,他们住的地方叫“腰站”。

    炼象关周边是崇山峻岭,地形复杂,方圆几十公里只有小村落。腰站路是炼象关的主干道,如今依然是政府机关、商场、邮局所在地,街上有多所百年历史的深宅大院。当年,选择这个地方作为滇缅铁路工务第二总段的办公场所是有道理的。对着旧照片,街上好几个门庭与照片上相似却又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当年,滇缅铁路工务第二总段住扎的地方,应该就在这条街上。施工的现场离这儿有5公里左右,他们在炼象关住了多久尚无考证,可他们在这里创造的奇迹令人深为震撼!

    离开炼象关村经过20分钟车程和一段徒步,龚长桥一行来到下菁村的一个山坡。只见崇山峻岭中,峰峦叠嶂,苍翠葱茏,5个雄伟的桥墩从幽深的山谷耸然而起,由大至小弧形排列,桥墩顶上的缓冲片工艺精密。这是由龚继成先生主持修建的滇缅铁路禄丰炼象关桥隧群的一部分,它由一段保存较好的铁路路基、五座桥梁和四个隧道组成,是滇缅铁路工程难度最大,桥梁和隧道最密集的路段,眼前这5个桥墩是铁路路基。实在难以想象,在物资缺乏的年代,没有水泥,烧制红土,用红土石灰代替;没有枕木就地伐树砍制。这样条件下建成的桥墩在今天看来都是那么雄伟壮观,仿佛只要架上铁轨就能投入使用。然而,这是一个始终没有完成的工程。1942年,日军北上侵占了云南的龙陵和滇西大片土地,滇缅公路被切断,滇缅铁路被迫停建。这一停,就停了70多年。

    距离5个桥墩不到1公里,有一条已经贯通的隧道。龚长桥一行打着手电走了进去,幽暗的隧道壁上,石锤斧凿,痕迹斑斑,爆破的弹药孔清晰可见。这是先辈们用生命凿出的痕迹,用躯体铺就的通道。


    走出隧道,群山环绕,林海苍茫。战争的硝烟早已远去,和平的阳光照耀着这片大地。龚继成先生因为长期高负荷工作,积劳成疾,在战争结束的1945年秋天突发脑溢血,与世长辞!年仅45岁。

    70多年苍桑巨变,滇缅铁路的遗迹,那些桥墩和隧道已经与群山融为一体,成为中华大地辽阔山川的一部分。

壮哉河山,英雄永生!



炼象关




炼象关 腰站路上的寻寻觅觅



上菁村看到的五个桥墩


 

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