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你见过红色的汽油吗?!那是在“一滴汽油一滴血”的中国滇西抗战年代。为了保障供给,当时用飞机向内陆战区运送汽油。要让一架轰炸机执行任务,需要运输机来回往返一星期才能灌满其油箱。汽车更是只能是单向用油,从国外装载物资送达到目的地后,该车就弃用了,因为没有油让它再返程了。说中印油管就是“抗战血管”毫不为过。


修建中印油管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最为缺乏的军用物资是汽油,无论是军用兵用飞机和汽车都需要大量汽油。在滇缅公路通车时,所运进中国的物资中汽油占有很大的比重。公路运输被掐断后,缺油情况愈加严重。美国飞虎队和以后的十四航空队集中了上百架运输机向中国输送汽油,但飞机运油比汽车陆运运量小,本身耗油多,每次飞行只能剩下20%至30%的油量,国内缺油状况未能有大的改善。大批军车和民用车辆不得不改用酒精做燃料,也有的车改为木炭车。在川、滇、黔设酒精厂,生产酒精,而酒精产量仍然有限。汽车改用代用品后,因燃料性能的差异动力不足,很多改用后的汽车上坡时还需人下车推,速度比牛车快不了多少。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对日抗战成为反法西斯全盘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区的缺油问题,影响了中缅印乃至整个东南亚盟军的对日作战计划。


1943年8月同盟国首脑于加拿大魁北克开会决定在修建中印公路的同时,敷设自印度加尔各答经缅甸至中国昆明的中印输油管道,以供中国战时用油。中印输油管道初定全长3200多公里,当年12月部分工程开工。大部分工程直到1944年3月方开始着手。于是中印油管和中印公路同时成为紧急军事工程。
中方任命龚继成先生为中国军事委员会战时运输管理局油管工程处处长,负责与美方商定油管勘察、铺设事宜,以及人员培训和进度计划。经先生与美方商定这条油管的起点为印度的加尔各答坞内巨大的运油船从船上将油灌进油管,向中国输送。从云南畹町开始大体沿滇缅公路走向敷设至昆明。随后延伸至曲靖,沾益地区中国境内全长约1100多公里。中印公路总长为3200多公里,是当时世 界上最长的油管。中国境内的油管施工由中方组织实施,请美方派工程技术人员来华进行指导。工程处成立后先生任命由英国学习回国的朱国洗先生和童大埙、张元恺先生任副处长。分工负责油管线路勘测施工和人员培训。由于当时滇西还被日军侵占中,无法进行油管敷设,着重进行人员的培训和保山至昆明间的部分勘测工作。在保山举办学习班,分别由美方和中方的工程师讲述油管的铺设技术,和油管的维修管理以及输油方面的知识。并组织了考察学习小组飞去印度实地考察美国工兵和施工人员铺设油管的技术和施工经验。当时在印度的油管铺设是采取机械化施工,用轨道车输送油管,因此进度很快,到1944年春印度境内的油管已基本完成了铺设。油管是美国造无缝管。重量较轻,二人可扛一节。油管节与节之间,以螺丝扭紧,保证无隙漏。全部油管由美国用飞机运到印度,再以汽车沿中印公路运到各分段铺设。油管每节长20英尺,每公里约需164节油管,共需492000节。这些油管和节头等材料,全部由美国配套装运过来。从印度经缅甸至中国。油管铺设多数裸露在地面上,少数掩埋地下。

在中印油管的铺设线路中,密支那至昆明这一段,原设计是由密支那进入中国境内后沿着腾冲、保山的这段中印公路走向铺设。由于中国驻印远征军攻克缅甸八莫,战局好转,国内远征军又攻克芒市、畹町。同时美方的铺管部队已将油管铺至畹町附近。因此中美双方决定将中国境内的油管南移,改在畹町接管,顺着原滇缅公路走向铺至昆明。
1945年1月工程处将油管铺设沿线分成若干工程队。每个工程队配有工程师6~8人,工程人员500~1000人。在施工前先生亲自审查了各工程段油管线路的走向,经研究在多处地段采取截弯取直的定线技术,在很多公路弯道处,油管不随公路弯道,随着拐弯,而改为直向铺设,这样就减少了油管铺设长度。由畹町至昆明实际铺设长度为690公里,比起畹町至昆明的滇缅公路全长959.4公里缩短了269.4公里,大量节约了油管和工务劳动,取得了改进质量,提高效率的良好成果,受到美方油管专家莫尔斯中校的赞许。



中国境内的油管要越过三千米的横断山脉,跨过水流汹涌的澜沧江、怒江,经过的线路多是荒僻艰险,疠瘴疟疾地区,有些地段数十里无人烟,在无水、缺盐无蔬菜的生活条件下,随队的美方人员吃罐头,中国职工吃粑粑、饭团。油管铺至森林地带中国工人先以刀斧开路,驱走毒蛇猛兽;在距村庄和公路较远的地方,夜晚不能回宿,美方人员建起帐篷,中国职工烤火度过寒夜,次日仍精力旺盛地积极工作,中方职工能适应艰难环境,在羊肠小路扛起一根近百磅重的油管,能平稳走动,而美方人员空手步行尚感危险。油管开始铺设时,美方要求我方每天完成六公里,而我施工队以每日铺设十五至二十公里的进度向前铺设,博得美方的赞扬和信心。加之美军分布不敷,一切工程均由我国担任。美方人员对中国工程人员吃苦耐劳的精神极为佩服。

油管从畹町进入国境后,翻越刚刚收复的滇西龙陵松山,跨怒江,爬上孩婆山,进入保山坝,穿过保山城,再过老营山,飞越澜沧江。由于地处横断山脉和怒江天险施工难度很大,尤以澜沧江上架设油管最为艰难和危险。工程队员先用橡皮船运送有关机械和工具过江,在该江东西两壁距江边六七十米的半坡,各固定一道两排6根管桩,将跨越江面的钢绳用绞盘将其绷紧,然后在西岸逐节装接油管,套在钢绳的滑轮上,用绞盘牵引过江,完成油管铺设。鉴于保山是滇西抗日的指挥中心,既有滇缅公路交通设施,又有保山机场,所以油管附属设施较多,有18个加油站,另有9口油池。

在龙陵境内有3个加油站和3个油池,每站有2台汽油发动机。从澜沧江往东,地势较为平坦,经过祥云、镇南、姚安、楚雄、广通、禄丰、安宁七个县到达昆明。所经地段共建有抽油站20个,储油池20个,各油池储量在2500至5000桶之间,最大的油池在昆明。建有数个,储量为10000桶的油池。1945年4月,中印油管为供应昆明附近各卫星机场的用油,又由昆明向滇东延伸至加油较多的沾益与沿途的曲靖、陆良等机场。


油管路线延伸280公里,这些地区的汽车和飞机可就地加油运往黔、桂、川、渝,不须自载油料或由昆明运油供应,极大提高了运输效能。
在中美合作铺设油管的全部工程中,因气候恶劣、疟疾流行,各工程队虽配有医务人员和药品,患病缺勤者仍多。美方因病死亡者6人,中方死亡者12人。
1945年5月油管全线接通。在通油前,先以水试输,流通良好。6月1日,中印输油管道正式输油。抽油输送、通讯联络、油管巡查和管理,由美军油管联络处美方人员和滇缅公路油管工程处所属总段负责。中方沿线驻军也参与警备巡逻。输油初期,油管接头泄油和盗油案件时有发生。经过军警人员对盗油者的严厉打击和加强对油管的监督检查和宣传教育,偷盗汽油事件逐渐减少。从此车辆在中印公路上行驶可在加油站加油,原用于运油的车辆可用来装运军用物资,美国14航空队的战斗机和轰炸机燃油供应有保证,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轰炸日军基地,也有条件直接飞去日本本土作战。

中美两国的油管工程队人员,于5月31日晚上,在昆明市蒃塘新村举行“中印油管通油联欢晚会”,以示庆祝。龚继成和在昆明的中美油管专家和工作人员都参加了联欢会。大家都深信最后战胜日本侵略军已为期不远了。
中印油管通油后,据《十五年交通概况》一书的统计,不包括印缅战区的用油,向中国境内的输油量每月为18000吨,每天平均输入600吨。在11月份停止输油前总共输入汽油、柴油、润滑油等油料约10万多吨。
随着中印公路和中印油管相继建成,中国抗日战争由守变攻,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龚继成先生一生谦虚和气,平易近人,克己奉公,一尘不染。自己以身作则,不怕辛苦,不畏艰难,敢挑重担,团结带领了大批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干部奋战在第一线,在打通国际通道争取外援、支援抗战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由于长期担任紧急工程任务要职,呕心沥血,不顾疲劳,致罹高血压症。亲友们劝其休息疗养,但先生总以国事为重,唯恐影响工期,不肯稍息,导致1945年10月18日,因血压突增,脑部溢血抢救无效,与世长辞。
龚继成的一生当时交通部为纪念先生的功绩,特将1945年开工、1948年建成、跨越怒江的惠人桥,命名为“继成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