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中印公路修通是二战在东亚战区敌我力量开始根本转变的预告,因而备受国际关注。据说当时报道全线通车的日子有两个:一个是1945年1月19日,当国内段(北线)工兵终于移除掉最后一土方进入密支那时,正好遇见已经在那边焦躁等候多日的记者,于是一张中美工兵首脑在“Burman-China”指示牌下的合影为“通车经典照“发稿至全世界。而另一个日子是在1945年1月28日,中国政府和盟军在畹町举行了盛大庆典,宣告中印公路全线通车。


修建中印公路


1940年日军出动了大批轰炸机对滇缅公路实施狂轰滥炸,特别对功果桥、惠通桥等关键桥梁进行了重点轰炸。滇缅公路有被掐断的危险,针对这一情况,交通部拟订了修建由西昌经中甸至印度列多的公路计划。并组织勘测队进行实地勘察。后因该线工程量太大而作罢。1942年2月,中、印、英三国在新德里召开“中印公路会议”,一致同意公路的走向为利多,葡萄,腾冲,龙陵。中方派滇缅铁路督办曾养甫负责筹办。在准备组织队伍进行测量施工时,日军进攻滇缅,入侵滇西,被迫停止。
   日军侵占缅北和滇西后,加大了修筑中印公路的难度。当史迪威将军提出修建中印公路的“反攻筑路”计划时,有不少人持反对意见。有人认为该公路要通过野人山,跨越海拔2000到3000公尺的高峰,几乎全是绝少人烟的原始森林,所经之处还有大面积的沼泽地区,筑路难度非常大,很难想象能在短时期内修通,远水救不了近渴。还有的认为应加大盟军空运援华的数量以解决燃眉之急。计划中的公路所经过的地区大部分在敌战区,计划很难实现。史迪威和他的国内外支持者则认为漫长的中国抗日战线所需求的军需品,汽油数量是巨大的,远非空运所能解决,只能开辟陆路交通线,才能输送中国急需的物资,才能使中国坚持抗日战争。即使难度再大也得干。史迪威的“反攻筑路”计划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的首肯。为了加快行动落实计划,史从美国调来了工程专家皮可准将指导筑路,同时调来工兵团六千余人,以及大批筑路机械。还有熟悉丛林山地作战的一个团3000人马,由梅尔准将统率,以加强反攻战斗力。1943年3月盟军缅北作战指挥部在印度列多成立,郑洞国任副总指挥。中国远征军孙立人任前敌司令官,率三十八师为反攻先锋,不久扩编为新一军,孙任军长。廖耀湘为扩编后新六军军长,同时委任美军薜德洛克上校为工程兵司令,统筹东西双向开工筑路工程。


孙立人部向东前进时,首先遇到的是纵深连绵的野人山,阻挡着部队进入缅甸,野人山平均海拔高度近3000公尺,这一带除了在1942年中国部分远征军从这里艰难地撤退回国经过外,从来没有人知道这山中是什么情景。人们只能从山脚下仰首翘望山岭上那一片阴森森黑压压的密叶丛林。有位从缅甸撤退至印度的英军少校曾说:“你们的部队想从野人山打出去,还要掩护中国和美国的工兵修筑一条中印公路?不要说公路没法修成,你们的部队也爬不过这野人山”。孙部官兵仗着机关枪、迫击炮、火焰喷射器的威力,大胆地闯进了野人山。这的确是常人不敢进入的地方,日光被层层叠叠的密林遮蔽,天昏地暗,虎啸猿啼,满地吸血的蚂蟥。没有路,只有累累白骨显示有人在此经过。那就是当年中国部分远征军和难民在此撤退时饥病而死的遗骸。日军扼守着山中的几个重要山头,从3月到10月远征军向敌军艰苦作战的同时,克服了恶劣环境带来的伤病困扰,砍树带杀敌,终于在10月24日穿过野人山。
中印公路从利多起,经过野人山、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到达密支那的这一段,全长445.5公里。所经过的地区,几乎全部是绝少人烟的原始森林。紧跟着战斗部队之后的工兵逐段进行修路。最初担任筑路任务的是中国驻印远征军的工兵第十团,他们靠斧头、铁锹和十字镐修路,进度较慢。后来美国的机械化工兵团带来了开山机、平路机和起重机等先进筑路机器,加速了工程进度。公路破土向前延伸,反攻战在缅北打响,“反攻加筑路”双重战略从此开头。
在国内新被任命的滇缅公路工务局长,兼中印公路工程处处长龚继成正积极筹划中印公路的修筑工程。美国工程兵司令薜德洛克上校和他的助手几次来华与先生及李温平、沈来义等工程师开会研究筑路事宜。在中国段的中印公路有两个走向,一是从保山城西南滇缅公路K690公里处的大官市为起点,过惠人桥和龙文桥,越过高黎贡山到达腾冲,从中缅边界的猿桥出境至密支那称作正线;二是从龙陵向西到达腾冲再去密支那称为支线。经研究认为从保定到腾冲的中印公路可以缩短运行长度,对运输有利,但工程量远较龙陵支线大,约为支线的七倍,工期会延长很久,为了尽早抢

通公路,采取支线和正线同时施工,先求其通,后求其完备的原则。美方承担由列多至密支那之间的中印公路修筑任务,中方承担由密支那进入中国境内与滇缅公路连接的中印公路修筑任务。为了平衡双方的进展速度,中方要求美方提供机械化筑路机械,并组织技工培训。中方指派李温平工程师负责进行国内段的机械化筑路。1943年7月10日,滇缅公路工务局在保山成立中印公路第一工程处,沈来义任处长,李温平、周颐乐、李家驹为副处长,下设7个工程测量队,负责国内段的测量和修筑任务。美国工兵司令部在该处派驻有联络员。1944年9月在缅甸洒鲁成立了中印公路第二工程处,处长黎杰材、副处长沈杨霖,下设5个工程队,负责国外段测量施工,即中缅边境37号桩至密支那段。大部分人员来自军事工程委员会所属的云南呈贡,广西丹竹,四川简阳和绵阳等机场,有一部分是原来滇缅铁路的工程技术人员。

滇西战役打响后,第一工程处的李家驹副处长兼任第一测量队队长,带领五位工程师和发报员以及测量、施工领工员共26人从保山出发。雇骡马驮上测量器具、行李、食品和自卫手枪等向西行,沿着20集团军过怒江的路线渡过江、越过高黎贡山,所经过的山路是不久前国内远征军和敌人激战过的地方,沿途遇到不少发腐的人马尸体。经历了13天紧张、艰苦的步行,于8月10日到达腾冲县属的古永小镇。测量队在保山出发前龚继成局长曾召集全部七个测量队的人员开会,会上先生说:“你们即将奔赴前线进行勘测施工。现在松山、腾冲、龙陵我军和日军还在激战中,派你们现在去敌占区是为了加速中印公路的修筑,尽快把公路修通。公路早一天建成,我国就能早一天运进外援物资,就能早一天粉碎日军对我国的封锁阴谋。因此,无论在勘测或施工中都要体现一个‘快’字,要争分夺秒地去工作。你们面对的地段都是地形复杂的新路,要多向当地人士宣传筑路的意义,并征求他们对定线和施工方面的意见。我曾在川北进行过航空测量,从天上看地上的地形地貎比地上观察要清楚得多,航测对决定新路的走向和选线有很大的优越性。但是最后还是要通过地面测量来落实施工线路。你们在勘测过程中要多走路,多爬山,通过测量更多更详细地去获取第一手资料,为定线施工打好基础。


你们现在是测量队,待完成测量任务后要迅速转成施工队,组织民工和机械筑路队在你们测量过的地段进行筑路施工,这是为了让测量和施工能更好地衔接在一起,从而提高施工的质量和效率。还有新线施工中会有大批筑路机械参加施工,无论在定线和施工中要充分考虑到机械施工的特点和它具有的优势。祝你们成功。”
古永小镇只有数十多户傈傈族人家,测量队的到来向“把事”即乡长介绍情况后,受到欢迎和接待,并表示愿意帮助勘测施工。居民多半是女性,因男人很多为部队搬运弹药物资随军去了。这些少数民族的女同胞知道是为了赶走日军而修公路,又能得到工资,都积极表示愿意参加筑路工作。并且由近及远,互相传信,人越来越多。不久后续测量队也相继到达指定地点开展工作。在腾冲周围开展勘测施工始终得到知名人士梁正中老师的热情支持。当一旦发现日军来犯时,乡民们就带着测量队员躲进深山老林。第三测量队所夜宿的帐篷被日军烧毁,被迫迁往他乡暂避,外面枪炮声不断仍坚持在住处赶制图表。第七测量队在龙陵县城附近勘测随时都可能遭日军射击。但是测量队员为了测修抗日路,把生死置之度外,毅然坚持勘测。勘测和修路的人越来越多,但都没有余粮,测量队几乎要断炊了。于是在古永修筑了投掷场,希望通过空投粮食解决吃饭问题。经上级同意后由中国航空公司飞返加尔各答的放空运输机负责投掷粮食。运输机飞至古永上空盘旋时,看见地面上所设置的木板标志,便将粮食包投下。由于空投人员和地面上的指示人员都缺乏经验,又无通讯联络,以至每投一次,下面需要40多人去寻找收拾。许多被投到河里、泥沼塘里,损失不少。
在印度孙立人部攻下野人山后,拉开了反攻缅北的序幕。10月20日进占前进基地新平洋,兵锋直指胡康河谷。胡康河谷又称胡康盆地,都是一片原始森林,中间穿过几条大河,雨季山洪暴涨,成为一片汪洋。从军事行动来讲,无论是搜索、观测、通信、联络、救护,在此都很困难。在飞机上俯瞰,也只能约略辨出几条河流来,其它的无从侦察,更无法去轰炸敌军。日军利用这些河川之险和密林茂草的荫蔽,建造起许多防御工事。孙部三十八师的一个团攻占了新平洋后,战斗进展到于邦,初战比较顺利将于邦之敌从北、东、西三面将其包围,只剩南边面临大龙河。在江北岸用火力封锁渡口,防止南岸的敌人过江增援。日军为了解救于邦被围之敌,调来大批炮兵对我军两翼封锁渡口的机枪阵地日夜轰击,并从下游偷渡过江绕到我军背后占领了一个地势较高的阵地和被围的于帮邦敌军联成一气,反把我进攻部队四面包围。我军几次突围都未成功。

孙立人急从利多调增援部队前去解围,增援部队沿着刚刚有点路基形象的中印公路上前进,走了20天才到达指定地点,这时我军被围部队已被五倍的敌军围了近一个月,面临弹尽粮绝的危险境地。孙立人亲自指挥增援部队向日军阵地进行了猛烈地炮轰,炮弹像掘土机似的把敌人的阵地翻了过来。这时被围的我军乘机接应,从里面杀了出来,分兵两侧切断敌人交通,同时封锁渡口,使敌无法增援,激战至12月28日,经过7昼夜的歼灭战全部将敌消灭。夺取于邦是胡康河谷战役的重大胜利,是包围、反包围、反反包围的成功战例。美国工兵很快在大龙河上搭起了橡皮艇上载钢板的浮桥。()驻印远征军乘胜过江南下进攻胡康河谷的其它据点。这时史迪威将梅里尔准将率领的突击队调来前线配合孙部对日军作战。突击队在远征军左侧深入敌军后方,采取迂回战术,当远征军进行正面进攻时,突击队迂回到敌人后方,截断敌后方道路,使敌军的弹粮补给断绝,失去持续作战的能力,使正面攻击能在较少伤亡的情况下攻下敌据点。这一战术在胡康河谷战役中多次获得成功。“梅里尔突击队”是一支特种部队,擅长丛林山地游击作战。其中的骨干人员曾经接受过3个多月的热带丛林战斗训练。他们的装备也很特别,都带有吊床,拉链蚊帐,还有不透水的皮鞋。穿布鞋或草鞋容易伤脚,还不时要被蚂蟥钻上身来。

雨季整天在泥水里走路,脚在水里泡的时间长了便会肿溃。班长以上的干部都有指北针,防止在丛林茂密的地方迷失方向。每班都有锯子两把,每二人备有砍刀一把。据当年参战的老兵王楚英先生回忆,指北针是十分重要的仪表,1942年戴安澜的第200师远征军在缅北撤退时,因迷失方向而坠入密箐,伤亡重大。以后中国驻印远征军每班都配备了特制的小巧结实的指北针。
从胡康河谷到孟拱河谷中间横着一座海拔1300公尺的高山,天然的成为两区交界的分水岭。贯通两区交通的只有一个狭隘的谷道。公路干线须从这个谷里穿过,全长约30公里。两旁山岭重叠,树高林密,是天然的险要隘路。日军占有一夫当关,万人莫敌的有利地形,是日军所倚持的杰布班山隘天险。盟军如果沿公路正面强攻很难冲得过去,而且伤亡会很大。如采用两翼迂回,两旁又是悬崖峭壁不容易爬得过去。盟军经过研究决定要克服一切困难从正面左侧爬过山岭。远征军的一个团艰辛地在陡而滑的山道上往上爬,手脚并用,马驮着炮不能行动。只好用人抬,让骡马空着身子走,两天内跌毙了20多匹。后来在上山时,饲养兵走在马前,用力扛着马头,下山时走马后,死命拖着马尾,经过14天的艰辛开路,终于翻过了山,有好几天没有得到空投食物,只得去挖野菜砍芭蕉根来充饥。不久远征军与梅里尔美军支队会合,向守敌发动突然袭击,敌军仓促应战,并调来炮兵支援,经过激战,盟军站住了脚。我正面攻击部队开始向谷道守敌发动进攻,敌军的后方交通已被切断,无从取得支援,边战边退。4月27日全歼守敌。于是日军的“山隘天险”完全崩塌,盟军的反攻筑路战事推进至孟拱河谷。这时中国驻印远征军以廖耀湘任军长新扩编的新六军奉命投入缅北战场。盟军的战斗力得到显著提升。英军也从缅南对日军进行反攻,形势发生了重大转变,日军由攻转守,由守转退。盟军继续采取正面进攻侧面迂回断后的成功战术。廖耀湘部旗开得胜,连连在孟拱河谷战斗中得手。于6月25日胜利地攻克缅北的重要城市孟拱。并向密支那进军。反攻筑路的盟邦大军从此转入对战略重点密支那的争夺战。密支那是缅北铁路的终点,居民万余人位于伊洛瓦底江西岸。周围多山,是一个地形稍有起伏的小平原。公路四通八达,南去八莫,西至孟拱,北通孙布拉蚌,从江东的宛貎向东一百公里就可到达我国的云南边境。城西和城北都有飞机场,是日军在缅北的战略重镇。
    7月23日,盟军空军轮番对敌外围据点进行轰炸。远征军和美军梅支队会合展开地面进攻。日军调来增援部队拼死据守。一度攻占的密支那火车站被日军反扑夺回。城北地区工事十分坚固,攻击部队伤亡很大。敌人利用民房和街道两侧构筑掩蔽工事,在十字路口,公路进出口都设有重火器。敌人的炮兵大部移到江东岸游动使用,同时在城内埋伏了不少狙击射手。我军几次强攻均未得手。远征军廖部五十师潘裕昆师长果断地组织敢死队一百人随身携带轻便武器,利用夜晚分组潜入敌人后方,把敌军的通讯设施完全割断,拂晓向预定的重要据点和敌军指挥所作猛烈突击。我军其它进攻部队应声而起,不顾一切向前出击,当天五十师就把十一条横马路完全占领。城北的美军也相继攻入市内。日军防线溃乱。8月5日盟军继续肃清战场。敌军不顾一切顽强死守的缅北重镇密支那终于被全部攻克。密支那战役盟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共伤亡六千五百余人,其中盟军二千二百人。日军死伤4500人。

当密支那攻克后不久,44年10月18日,史迪威将军奉命调回国内。他未能在中国看到“反攻筑路”计划的最后胜利实现。未能看到中印公路筑成通车。带着遗憾离别了中国。
密支那战役结束后,廖耀湘和新六军奉中国军委命令空运回国,赶赴前线抗击日军。孙立人率远征军继续南下向八莫进军
美国工兵团在皮可少将的指挥下随着远征军的向前进军。紧跟在后面修桥铺路。遇到深山密林,民工们先用砍刀开路,清除树丛危石,筑路机械接着开始机械化筑路。美军筑路机械品种多种多样,有重17吨的斜角推土机、12吨重的平地机、半立方米的挖掘机、铲土机、空气压缩机、羊蹄滚、小型推土机、碎石机、自卸汽车和绞盘车等,根据施工需用由工兵调度统一安排机械的使用和驾驶机械的司机。机械施工的效率比人工高好几倍甚至几十倍。工兵团保证了前方所需物资弹药的供应,前方作战的胜利又使筑路不断往前延伸,加上在缅甸境内很多地段都有日军占领期间所修筑的便道或公路,只要略加修整和拓宽就可投入使用。攻占密支那后不久就修通了列多至密支那的中印公路。
滇缅公路工务局随即将国外段负责修筑密支那至中缅国界37号界桩之间中印公路的第二工程处,和三个测量队的人员乘远征军军机分批从昆明送到密支那。国外段全长133公里。测量设计工作全面启动,三个测量队分布在密支那至37号桩间分段测量。12月从腾冲征募民工1000多人到国外段参加筑路,美国工兵投入较多机械协同筑路。美国工兵司令员薜德洛克不时从密支那到施工现场进行检查指导。

国内中印公路第一工程处的第七工程测量队最早转为施工队。在日军侵占龙陵、腾冲后运用军工、机械强迫腾冲、龙陵两县老百姓修成腾龙便道,在龙川江上架起木便桥,可通吉普车和卡车。从龙陵到腾冲全长79公里。基本上可沿着既有的便道进行修筑。当时日军仍占龙陵县城,从滇缅公路分出的龙陵岔道距县城一公里。好在中间有一山包作阻隔,该处首先开始施工,未被日军发觉。随后美国筑路机械从保山通过已修通的滇缅公路运至工地,陆续开展机械化施工,接着抢修被日军撤退时焚毁的腾龙木便桥,又新建了一座13孔长96.1米的木结构正桥。龙陵、保山、腾冲共派工一万多人,他们积极苦干,加上机械配合,开挖土方80多万方、石方一万多方,使龙陵至腾冲全长78.7公里的公路于1944年11月18日通车。腾龙公路路基宽7.5米、路面宽3.5米、路面厚20公分。可承受各种载重车辆在公路上行驶。
龚继成在龙陵接到军委会于11月13日发的电报:“先集中人力机械等一切力量对腾冲至密支那段的中印公路,星夜赶趱,务必设法于1945年2月底前,将该段打通。”先生星夜乘吉普车赶去腾冲贯彻军委命令。途中先生在车上睡着了,在一弯道处拐弯时被摔出了汽车,司机慌忙停车,下去扶起先生。幸好摔在一处土堆上没有伤及筋骨,先生被扶上车后,继续前行,不一会儿先生又睡着了。腾冲至密支那段公路筑路难度最大。从腾冲西去要通过13.9公里长的沼泽区,测量人员目睹水牛活活陷落而死。施工队经研究采用“沉筏填筑法”来筑路。用大小树枝扎成筏,平置于稀泥上,筏上铺石块泥土,然后用推土机碾压,这样反复几次,才成路型,又对路边20至30米处修平行排水沟和纵沟,路基干了再用羊蹄滚和平地机压实、压平。为了确保沼泽路段能承受车辆负重,路面加厚至50历厘米,为其它路面的2.5倍。

在距国界22.7公里处,须跨过一深涧槟榔河,是大盈江上游,水流湍急不能渡。当地人在过去用粗藤建成一座拱形梯子桥,人们从这岸的拱梯脚,面向河水,拾级而上,至拱顶河中心上空,再翻身,仍面向河水,拾级而下到彼岸。当爬到拱顶时,桥索晃动,人在上面晃晃悠悠的,惊心动魄。过桥成了猴狲爬浪桥,取名“猴桥”。公路修到此处,先是用木料建成木便桥,后在两岸建筑石砌桥台,上部架设美制贝雷式钢桁架,单层双排单车道。桥长45.75米,净跨43.54米,桁架净宽3.76米,木桥面净宽3.28米。
腾密段的施工从11月至1945年元月中旬进入高潮。各工段人山人海,机声隆隆。共有2万多滇西民工投入到筑路工程。他们在非常困难的环境下进行着紧张的工作。37号国界桩地段海拔2600多米,多天然森林,为有名的柚木生产地,林中多虎,白天也常出现,但虎闻开山爆炸声后不敢轻出。猿、猴、豹等动物也多。


毒虫、蚂蝗也是民工工作中的障碍。时值严冬季节,民工衣被单薄,有被冻死的,只好撤下山来避风寒,待气候转暖才上山。龚继成感慨地说“滇西人民在日军占领期间倍受压迫、欺凌,坚决支援抗日战争。在筑路中,工作和生活都非常艰苦,但他们始终和施工队职工在一起努力工作,每天都要工作在十小时以上,对保证按期完成中印公路的修建起到了重要作用。人们不会忘记他们在抗日战争中做出的重大贡献。”为解决数万人的吃饭问题,施工处在昆明搜购食米,并由中航公司招上百投米工,空运至工点进行空投,由于飞机要在崇山峻岭中低飞,很是危险,有一架飞机因此坠毁。
腾密段的路基涵洞,多处将美制耐腐钢管埋于底部,而后填实,操作方便、路基坚实,同时提高了筑路效率。
国外段全长约65公里。在缅甸境内离国界37号26公里处的新寨,有一段岩石峭壁长30余米,高10多米。美国工兵十多天未能开出一条行车便道。于是使用了大量炸药,不钻孔就炸峭壁,致使岩层松动、剥离。炸下大量乱石块也未清理,堆满山谷。当他们再次在悬崖下方实施爆破时,破碎岩石飞上天又轰隆隆劈头盖脑地砸将下来,当场砸死了美军工程师狄霖,还有4位美国工程人员和一位中国工程人员被砸伤。施工立即停顿。

薜德洛克司令紧急求助于龚继成先生。龚说:“表层爆破只能使岩石裂损,不能有方向性地清除岩石。应改变爆破方法,要采取分层定性爆破法,才能使岩石按照我们要求的方向清除,最后开出一条道来。我会派人去具体实施这一筑路方法。”沈来义奉命前去。沈建议采用中国传统的“打眼放炮分层次的爆破方法”,美方半信半疑。沈又说为了统一实施这一施工方法,希望由中方派熟练工人来接管这几天的施工,美方施工人员可暂撤离。薜德洛克同意了沈的意见。沈即派有开山经验的石工30多人,清理乱石的民工20多人,进驻工地。石工懂得各种岩石纹理和石层构成规律。沿石层纹理打眼,装上美国炸药,分批点火放炮。经过三昼夜不停地用钢钎大锤打眼放炮,终于炸出了一条岩石通道。美国工程技术人员无不佩服。薜德洛克上校说:“我们和中国工程师、工人打交道两年,对他们由衷的尊敬,因为他们能在物资缺乏、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不计个人得失,勇敢地去完成任务。”



1945年1月19日,经铲土机运走新寨崩岩乱石后,平整出一条三米宽的卡车路面。密支那至腾冲之间的公路段终于全线通车了。比军委会要求2月底通车的期限提早了40天。中美筑路队人员在37号桩胜利会师。中方在国界处搭起了一座牌坊,用中文和英文写着“到东京之路”(The Road To Tokyo),揭示出此路开通的军事目标与战略价值,令人过目不忘。美国新闻记者忙着为中美筑路的领导人龚继成、薜德洛克等在国境交界处合影。 从密支那开来的车队经过牌坊开往昆明。沿途经过腾冲、保山等地时都受到热烈的欢迎。22日夜晚到达昆明。这是中印公路北线的第一次通车。从昆明经龙陵、密支那到利多全长1568公里的中印公路全线贯通。北线公路通车时,英国首相丘吉尔,驻华美军新任总司令魏德迈都发来了贺电。国外远征军孙立人部在美英盟军的配合下,斩关夺隘,一路南下,于12月5日攻克八莫。随即对南坎发起攻击。它是日军在缅北据守的最后一个据点。攻防之间的战斗十分激烈。日军多次组织自杀性反攻,均遭击退。

1月14日攻克南坎。美国工兵和来自滇缅公路抢修复路队的队员合作努力,修复了从八莫东进的公路。 1945年1月27日,中、美、盟军同时到达距畹町20余公里的缅甸芒友镇。缅北反攻战获得全面胜利。同时宣告中印公路南线也已筑成通车。
缅甸芒友的指路牌,显示西去南坎可达八莫密支那。北上畹町,连通滇缅公路可达保山、昆明。南下腊戌,可直达曼德勒、仰光。指路牌是中印公路南线贯通的标志。
中国驻印X远征军,和国内Y远征军在芒友胜利会师。远征军将领和美军在华将领与驻防部队长官,共同在芒友集会庆祝胜利。
1月28日在畹町中国境内举行中印公路全线通车典礼。行政院副院长宋子文专程从重庆飞抵畹町主持通车典礼。他代表中国政府祝贺中印公路通车,并向全体为这条路的修通作出贡献的将士和员工致敬和慰问。来宾中的美国将军们对中国远征军和筑路员工与盟军密切配合、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表示高度赞赏。通车典礼举行的当天,蒋介石在重庆电台作广播演讲中,将中印公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以表彰他的功绩。

通车典礼完毕后,美国车队在皮可将军的率领下直奔昆明。2月3日驰达昆明。当车队经过昆明金碧路时受到路两侧成千上万市民的热烈欢迎, 次日昆明市政府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会。先生和他的战友们,以及美军的代表都出席了欢迎会,受到英雄般的款待。中美英盟军统帅部对先生在抢修中印公路和修复滇缅公路中所作出的功绩给予高度评价和赞扬。
中印公路有北线和南线之分。北线从密支那向东经腾冲、龙陵接上滇缅公路去保山昆明。南线从密支那往南过八莫、南坎与滇缅公路上的畹町相接。北线从印度列多至昆明全长1568.3公里。南线从列多至昆明全长1731.7公里。从中印公路通车到日军投降共运进援华物资达5万余吨。
中印公路的胜利通车,是盟邦与中国合作完成的伟业,是二战中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粉碎了日本妄图切断滇缅公路,封锁中国对外的陆路交通,使中国屈服、投降的迷梦。它不仅对中国战场而且对东南亚战场产生重大影响。修建这条公路的将士、工程师、民工所表现的英雄气慨和建树的伟大功业,是永远值得纪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