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才华和充满实干精神的筑路专家
                         ——缅怀龚继成先生的生平与功绩

       一番精彩的生命,如同一部动人心弦的大片,于情节层层展开之间,主题步步提升,起伏回荡,姿彩纷呈,当剧情达到最高潮时,嘎然而止,让人激动感叹,怀想无穷。
       我们大家所怀念的龚继成先生的一生,就有着这样的精。                                                                  
       龚先生在世只有46个春秋。有意思的是,好象事先精心设计过一般,这46年可以他大学毕业、投身事业为界,前、后半生恰好都是23年。而他的23年职业生涯,又可以10年为期,分成3个阶段,各阶段都特征鲜明,由低端向高端逐步演绎推进,最后定格于最高点。
       关于龚先生青少年时期的史实,我们知之甚少。只知道1900年7月8日(农历六月十二日)他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常中村一农家。这个寻常得极的小镇,现在被称为“状元故里”,因为清末民初的著名人物张謇也诞生在此。张氏名满天下,海门人更引以为荣,一来,他乃皇帝钦点的状元郎、名副其实的“破天荒”;二来,他坚持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成绩斐然,大大改变了家乡面貌。传记作家在分析张謇性格特征时注意到:“常乐镇的历史并不悠久,大约在清代雍正年间,这儿还只是长江北侧新出现的一片沙洲。随着渐次连片成陆,人们来此生息,才逐渐形成规模仍然很小的集镇。这里的居民都是‘客籍’,他们大都是从江南来此地开垦的移民。江岸涨坍的变化无常,使这些移民很少有‘安土重迁’式的追求安逸宁静的保守心态,却增加了一份忧患意识,以及顽强抗争、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1]联系起来看龚先生其人其事,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他何以选择交通工程建设为终身事业呢?除了时代潮流如此之外,很可能还受有这位乡贤前辈的影响,这该不失为一种合理的揣测吧。
       龚先生的后半生又是如何度过的?有着怎样的经历和成就呢?
       第一个10年(1923年~1932年),可以称为“积累期”。刚走出唐山路矿学院大门时,他与现今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没有背景、没有人脉、没有经验。从津浦铁路的实习生做起,后到沈海铁路当工程师,再至杭江铁路当测量队长、总段长。可以肯定,经过这10年磨炼与积聚,他已经崭露头角,不然怎会入选由斯文·赫定率领的西北公路查勘队?受铁道部委派的中国工程师只有两名,龚先生为铁路工程师,另一位尤寅照先生是公路工程师。
       第二个10年(1933年~1942年),不妨名之“升华期”。他进入新疆等地勘路、探险、考察。1年零5个月时间,1万6千公里行程,与斯文·赫定等世界一流大学者,与尤寅照、陈宗器先生等国内业界精英,朝夕相处、合作共事,历尽了千辛万苦、九死一生,使他的视野、器识、抱负、意志、才智、体能、心理素质……,无不大大提升。新疆归来,又投入到陇海、宝成、滇缅等多项铁路建设,在每项工程中都有新的不同建树。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8个月建成西祥公路264公里长的北段,63天建成呈贡机场2公里跑道、12座机堡。
       最后3年(1943年~1945年),显然堪谓“喷发期”。受命于危难之际,他同时膺任滇缅公路工务局局长、总工程师、抢修总队总队长,中印公路工程总处处长,中印油管工程处处长,以及其他许许多多职务。众多战时工程责任集于一身,艰难繁苦,但他事事做得有声有色、卓有成效,赢得了世人尊崇。不幸,终因劳瘁而溘然长逝。
       新疆勘路,是龚先生一生事业的大关节、大转折,——所以有必要补充几句。按照古代圣人孟子的说法,上苍要安排某人担当大事,必定先让他在精神和肉体上吃许多苦、受许多磨难,目的是增长其意志与能力。这叫做“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而新疆之行,仿佛就是老天爷对龚先生的刻意考察与锤炼。
       关于此次勘路与探险,斯文·赫定曾有多种著述,内中多处记录了继成先生的言行事迹、音容笑貌,详实而生动:他深明大义、恪尽职守,断然谢绝新疆土皇帝盛世才的慕名邀请和种种利诱;他临危不惧、从容应变,为保护同伴挺身而出,哪怕头上飞着呼啸的子弹;他能通过分辨蹄印,准确地推测该骆驼是驯养、还是野生,同伴们由疑而信,惊奇不已;他用双手在罗布泊荒漠上探掘出一泓清泉,被查勘队命名为“龚井”,并树牌作为标识……。可见,龚先生所展示的德、才、学、识确已胜人一筹,他完全能胜任更艰巨、更重大、更高层次的担当。以后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此次勘路的成果,成为后来建造兰新铁路和天山南北公路的依据。另外,还有一个“副产品”:由尤、龚、陈三位先生合著的《绥新勘路报告书》,于1935年出版。因该书具有重大史料价值,备受后人珍视,近年被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和《国家图书馆藏清代民国调查报告丛刊》,从此其流传更加广泛而深远。
       要说龚先生生命最后3年的事业与贡献,非得从滇缅公路讲起不可。当时的中国真正是“命悬一线”,这“一线”,就是滇缅公路。因东南沿海皆已沦陷,该路便成了中国与外部的唯一国际通道。战时所需军、民用物资,如:汽油、煤油、柴油、橡胶、汽车配件的百分之百,钢铁的百分之九十五,药品、棉纱、白糖、纸张的百分之九十,武器弹药的百分之八十,都来自海外,几乎全靠滇缅公路输入。正是为了保卫这条公路,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后又大举反攻,终于将日寇逐出国门,以六万多将士的壮烈牺牲,书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铁血战史。国人千万别忘了,在这部战史中,还有龚先生及其抢修队留下的光辉一页。滇缅公路抢修总队“常随军在前线工作,每攻克一城,本路员工皆能在二十四小时内,将该段公路抢修完成通车,俾给养不断,故同人等在猛烈炮火下,冒险工作,均抱死里求生之牺牲精神而抢修公路及怒江大桥,故工程进展甚速。”[2]这里所说“怒江大桥”就是有名的惠通桥。1944年8月,当局命令继成先生负责,务必在31天之内完成该桥重建,这是滇西缅北反攻战役的关键工程。结果,经他出色的组织和指挥,只用18个昼夜就告完工,整整提前了13天。修通当天,中国远征军总司令卫立煌将军即在龚先生陪同下前来视察。架桥如此神速,不仅出乎日军预料,就连盟军也深感意外,刮目相看。试想,如果没有龚先生和他的抢修队拼命抢修保畅,中国远征军的人员、辎重又怎能源源不断运往前方?至于中印公路、中印输油管线,都是根据中印缅战区总参谋长史迪威将军提议,由中国与盟国分段合建的,也都是为了替代滇缅公路,弥补其不足。作为中国方面工程总负责的龚先生更是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可以这样说:继成先生所做的这一切,无一不是在为垂危的祖国打造“补给线”、“输血线”、“生命线”,无一不是在为滇西抗战胜利打造战略反攻通道、“通往东京之路”。“交通决定战争”,这是二次大战中盛行的军事理论,经受了战争实践的验证。美国名将麦克阿瑟将军说:“现代作战系工程司(师)作战”。此言深得继成先生欣赏。[3]如果我们也能领会其中含义,那么,对龚先生,对他所创功绩的意义,就会有更加准确而深刻的认识。
       抢修滇缅公路、抢通中印公路、抢铺中印输油管道,——都是世界反法西斯大战中著名的战时工程,对抗战胜利起到重大作用。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倘能参与其中一项,已经很光荣;而能负责其中一项,就更了不起,足以名垂史册;而继成先生则是一身同时肩挑这三副重担,各项工程全都完美奏捷,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呢?时代成就了龚先生,为他提供了一个报国、建功、立业的平台,而龚先生没有辜负时代,他奉献的不仅是卓越的业绩,还有他全部心血才智,乃至生命。那么,建立了如许勋绩的龚先生,究竟是怎样一位工程师?有着哪些出类拔萃之处呢?!
       继成先生是位学业精深的工程师。
       他的技术专长是勘路、选线、筑路、架桥,包括铁路和公路。20多年的实践,使他在这个专业领域里积累了丰富经验,建树多多,负有很高声誉,就连盟国工程专家也不得不佩服。试举一例:对于中印公路某段线路的定勘,龚先生与美国所派督工薛德乐克上校有着不同看法,但因一时无法统一,只得先按美方意见实施。结果,施工中遇到不少问题,甚至还有一名中国工程师因此遇难。事后反思,显然龚先生的意见来得高明,薛德乐克上校心悦诚服地称赞他为“中国公路和铁路定线工程师的巨擘”。[4]
       继成先生是位苦干加实干的工程师。
       他的吃苦耐劳、认真扎实是出了名的。早在西祥公路工地上,他就像一个普通民工,“晒得浑身都起了疙瘩,脸上也起了泡,真是劳苦卓著”,[5]连前来视察的上司见了也感动不已,以至在隆重的通车典礼上还特别提及、赞不绝口。抢建中印公路最紧张的那些日子,他住在破旧的帐篷中日夜办公,某天大雨过后,推门望去周围竟有20多具尸体——都是因饿病而夭亡者。龚先生最反感的是坐在办公室里,对着地图想当然、瞎指挥,他将自己的两条腿比作“狗腿”,很“贱”,毫不怜惜,于是始终不停地奔波在各施工现场,掌握着最实际的情况。
       继成先生是位充满工作激情和创造才华的工程师。
       他为国效力心切,对工作总奋不顾身,别人不做的,他做。龚先生回忆:“油管工程,时人多以经济等困难,无人愿意负责,我万难中奋斗……。”[6]他从不惧怕工作有多困难,总能想方设法,创新突破。陇海铁路开筑时,设计制成高压水力喷射器,解决了卵石河床施工难题;宝成铁路勘测中,采用航空与地面测量结合的选线法,成为国内首创;建造滇缅铁路,材料极端匮乏,便就地取材,以烧红土与石灰混合代替水泥,自行伐树制造枕木;当中印公路建设前期,鉴于许多路段尚在敌军控制之下,遂争取当地士绅支持,到敌后尝试“分段兴修”的方式,最后以44天时间一举打通;历经无数次勘路实践,深苦大后方测量仪器不足,便指导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经纬仪,并组织批量生产,交通部特颁金奖鼓励……。
       还有值得一说的是:继成先生参加的西北公路查勘队,是中国第一支以汽车为交通工具的勘路队、科学探险队;他主持完工的中印油管工程(中国段),是中国第一条输油管线;他负责建成的中印公路后段(从缅甸密支那到云南保山),其投资规模为国内历来同类工程之最,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机械化筑路,也是中国第一次到国外筑路。这么多“第一”、“首创”和开创性的工作,无处不闪耀着龚先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天赋。
       继成先生是位富于组织才能、领导艺术和人格魅力的工程师。
       他所承担的并非单纯的技术工作,还有重大的领导职责。严酷的环境、严紧的工期,众多的内部管理与外部沟通,以及诸如人、财、物等一系列问题,全都考验着龚先生的领导能力和综合素质。中印公路开工初期,工程预算虽被批准,而款项却迟迟不下来,让人焦急万分。无米之炊,巧妇难为。但龚先生有办法:“为便利工程起见,个人向各方借款,至四万万五千万元,困苦不堪。……,领得工程款后,清理垫款,并大量征集民工,正式赶工……。”[7]为了催促拨款,他带员亲赴重庆,化了48天时间,争取到50多个公章加盖认可,方始告成。谁能知晓其中有多少辛酸与委屈,消耗了多少心血与精力?由于龚先生运筹得法,被工程款项延误的时间终于弥补回来,中印公路还提前竣工了。当时,在继成先生领导下工作的“包括着成千名工程师、七百名技术员、八百名业务员,和其他各种专门人才”。[8]他们都是抱着救亡图存的壮志与决心,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大西南来的,许多人都学有专长,其中不少人还是海外学成归来的“海归”。龚先生总是来者不拒,满腔热忱地欢迎和接纳他们,为他们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空间。他常说:“我们的成功是靠着比较有组织,而且我手下的工程师都比我高明,没有他们,我们不太容易成功。”[9]龚先生非常爱惜员工,对自己所率领的团队充满感情。当中印公路第一测量队赶赴战争前线时,他“徒步送行几里,难分难舍,形同永诀,因为是把测量人员送往战地腾冲,彼此间有生离死别的苦楚。”[10]这是个“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时刻,龚先生的感召力、凝聚力一定给人印象深刻,否则,怎么事隔60多年,仍还有人记得这个细节呢?!
       在继成先生旗下,还有另外一支大军,即被征召而来的民工,人数最多时约8~9万人。长期的工作实际,使龚先生对民工们有着切实了解,深知他们疾苦,深知稳定这支队伍的重要。因此,在中印公路等新工程中,他总结了自滇缅铁路、西祥公路以来的经验教训,制定了较完善的管理办法,保证民工们能有最起码的现金收入,还可得到一些最简单的医药服务。在当时条件能做到这些,实在难能可贵。那时,中印公路工地上,还流传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公路必经的原始森林里,时有老虎出没,而民工对老虎一向敬畏,不忍伤害它。有好事者想起唐朝的时候,潮州刺史韩愈因鳄鱼危害地方,特地作了一份檄文,将之驱逐出境。于是,便假借龚继成局长的名义写了篇《祭老虎文》,并义正词严地焚香祝祷一番。据说,相当灵验,从此虎患真的绝迹了。且慢说这个传说何等幼稚可笑,其中至少折射出龚先生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威望。
       中国素以人口众多著称。芸芸众生之中,肯吃苦、能耐劳的,大有人在;相对而言,有真本事,了解实情,并能埋头实干的人,则要少得多;而满怀热情、有远见卓识,敢于并善于开拓创新的人,更是少而又少。至于以上数者兼备,并能完美集合发挥的人,可谓凤毛麟角,十分稀罕。当代学者评说龚先生,誉之为“一个有才华和充满实干精神的筑路专家。”[11]确实,继成先生就是这种“创新型”、“复合型”、“紧缺型”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做大事,谁做大事?这样的人才做不成大事,谁能做成大事?“时世造英雄”,此话不假,但还不完整,所以还有另外一说:“机遇只垂青有准备者。”龚先生既得时世机遇之推助,其本身又是一个“有准备者”,于是成功了。
       历史不会忘记1945年1月19日,这天继成先生和他的助手们早早来到中缅边界第37界桩处,迎候盟军试车车队。中美双方技术人员在此会合,全都激动无比,随即一起驶向保山。沿途民众夹道欢呼,庆贺中印公路贯通。1月28日,中国政府与盟国在畹町举行了盛大通车庆典,向世界宣告:中印公路正式建成通车。《大公报》评论称:打通中印公路“是一个艰苦的不可想象的战斗场面,血汗加上无比忍耐力创造出来的奇迹,中国的陆军、工兵与民工是打通中印公路的主要动力,美、英两盟国亦给予我们甚大之协助。”最高当局在重庆发表《纪念中印公路开辟成功》的广播演说:“我们中国3年来遭受的封锁,现在终于被我们打破了。中印公路的工程,即使在平时完成,也是一个极伟大的奇迹,何况当此战时,在一千公里长距离之间,一面要节节打破敌寇坚强的阵线,一面还要对最恶劣的气候和最险峻的地形作各种不可克服的斗争。这一工程的完成,就是我们联合国在东方大陆上战胜日寇的基础,也是我们中国排除日寇桎梏的象征,而对于我全国军民乃是一种极有力的精神鼓励,就敌国日本来说,这是他们军阀整个失败的先声。……”他还提议,将该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从此,这条公路举世闻名。
       历史也不会忘记1945年6月7日,这天中印油管正式输油了!对于饱受缺油之苦的中国,不啻“久旱逢甘霖”。这条起自印度加尔各答,迄于云南昆明的管线,全长3,000公里,为当时世界第一。其中,中国境内长达700公里的浩大工程,其施工难度,并不逊于中印公路,继成先生重任在肩,知难而进。“动员近三千名中国工人和五万多民工昼夜苦干,先后越过绵延二百余公里、海拔近三千公尺的横断山脉,渡过波涛汹涌的澜沧江、怒江……。”[12]路线所经之处,多为荒僻艰险、疠瘴疟疾区,有些地段甚至数十里没有人烟,还有就是广袤的原始森林。“开始铺设时,美(国)人希望我方每天能完成六公里,而我工程处,以每日铺设十五至二十公里之速度,发挥高度之工作效率,故良好之成绩,博得美方对我国工作人员之信心,加以美军分布不敷,一切工程,均由吾国担任。”[13]龚先生所贡献的这一工程巨作,每天可输入的油量,相当于1万辆10轮卡车的运载量,从根本上缓解了大后方的“油荒”,“使濒于瘫痪的我国公路汽车运输,恢复了活力,解决了中、印、缅战区盟军的战时能源困难。”[14]它在国计民生和战局等各方面的非常意义,不言而喻,无法估量。
       继成先生生前,就曾被人称誉为“中国的皮可少将”,但“他却拒绝接受这光荣”。[15]因为事实确如龚先生一再强调的那样,打通中印公路,靠的是民众支持、盟国帮助和整个队齐心协力,不能归功于他一人。话说那位刘易斯·皮可少将,他是全美国公认的排水防洪专家,被史迪威将军点名请来主持中印公路前段(从印度利多到缅甸密支那)建设,历尽千难万险,终于成功,声誉鹊起。1945年2月4日,昆明万人空巷,全城沸腾,热烈欢迎首支通过中印公路到来的盟国车队。继成先生和皮可少将一齐登上主席台,与民同庆。不难想象:此时此刻,联手打造这条著名公路的两位总工程师握手欢聚,一定异常激动,格外亲切,惺惺相惜,感慨万千。当时的媒体盛赞“史迪威(公)路是工程天才与实干苦干的纪念碑”,[16]确实道出了继成先生和皮可少将——这两位杰出工程师的共同之处。
       《三国志》里说诸葛亮“食少事烦,其能久乎?”意思是:饭吃得这么少,而承担的事务却这样繁重,能得持久吗?那么,继成先生又何尝不是呢?工作、生活条件之艰苦姑且不说,仅那些压在身上的军令状,限时限刻,沉沉甸甸,容不得半点疏忽与懈怠,就足以将精神意志稍弱者压垮;更何况,三大工程夜以继日地同时推进,几万建设大军等待调遣指挥,端的是千军万马、千头万绪。对一个高血压症患者来说,这些都是致命大忌,但龚先生又怎能退避畏缩呢?中印公路试通车的那天,他坐吉普车视察线路,见到竣工在即,心头稍微宽松,竟睡着了。一个急转弯,他被抛到了田野上。龚先生爬起来,拍拍身上尘土,揉揉眼,说声“我太疲倦了”,一上车又呼呼入睡了。屈指一算,他已经连续5天5夜未曾合眼!——任何一个血肉之躯,其负荷总有极限。好不容易支持到抗日胜利的那一刻,目睹自己主持建设的工程全部完工奏效,目睹山河重光,继成先生再也支撑不住了,他倒下了,再也不能起来,这一天是1945年11月22日(农历十月十八日)。
       继成先生是因脑溢血在昆明巡津新村2号寓所故去的,但这和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又有什么区别吗?没有!他们同样地英勇壮烈、可歌可泣,同样无愧是为国捐躯的烈士、千秋景仰的国殇!噩耗传出,朝野震悼。昆明、重庆、上海三地分别举行追悼会,其中以陪都重庆最为隆重,参加者三百余人,并议定由茅以升先生主编龚氏纪念册。《中央日报》发表专文,备述先生在抗战中的劳绩,感叹道:“他生前留给我们不少无比成就的光辉,他死了更留给我们一种难以弥补的损失。这是工程界的不幸,祖国的不幸,也是全人类的不幸。让我们为这位伟大匠师的离去而哀悼吧!” [17] 中国工程师学会将1945年度“中国工程荣誉奖章”授予龚先生,以表彰他在中印公路和中印油管工程建设中的伟绩。该奖项为当时中国工程技术界的最高奖誉,极具权威性与公信力。每年得主限定一名,更显殊荣。国民政府于1946年3月为他颁发褒扬令,以示国家轸念勋劳、崇报功臣之厚意。次年10月,交通部命令将横跨怒江的新惠人桥易名为“继成桥”。这条中印公路上最长的桥梁,解放前滇境最长的钢索吊桥,自1945年初始建,于1948年5月18日建成通车。从此,不仅天堑变成通途,为山河增色,而且等于特地为龚先生建造了一座纪功碑,他的英名与中印公路更紧密地联系一起了。人们站在桥上,听怒江之水,日夜奔腾,永远不歇地传唱着龚先生及其同事们所创建的不朽功勋。
       对于祖国交通工程之落后,继成先生一直耿耿在心,他曾大声疾呼:“中国的建设不能再拖下去了!”他憧憬抗战结束之后,自己能再到大西北去,去修一条快捷的铁路;再者,建一条输油管道,让玉门的石油源源直输内地。可惜,壮志未酬、长才未展,龚先生竟大去了。人们为他扼腕叹息。不过,换个视角,他短暂一生的丰富经历和杰出贡献,恐怕是多少工程师几辈子都梦不到、做不了的啊!人生皆有限,论生命的长度,龚先生也许不及常人;而论生命运行的效率与质量,所迸发的能量,所达到的高度,却是常人远及不上龚先生的!——这么一想,也就在痛惜中有了一份欣慰。
       1945年冬,龚夫人季玉如女士率全家扶柩东归,定居上海,并安葬先生于虹桥公墓,祈祷神灵永绥。不料20年后,竟遭遇文革浩劫,整个公墓尽皆夷为平地,无一幸免。1989年龚夫人仙逝后,其子女复于近郊奉贤之滨海古园,重构新茔,奉安双亲。其墓志曰:
       滇缅公路局长龚继成先生暨夫人季玉如女士墓志
       先生字骏声,江苏海门县人。唐山交大毕业后,致力于祖国铁路建设,成绩卓著。抗日战起,沿海尽为敌占,外援供应受困。滇缅公路成为国际唯一通道。而四三年又遭敌侵中断。另辟国际新线,刻不容缓。当局遂任命先生兼中印公路局长和油管工程处处长,并兴建呈贡、简阳、白士驿等机场。先生受命后遂亲率数万员工,奔赴前线,奋战五月,即抢通中印公路,为抗战胜利一大贡献,功不可没。由于集祖国重大交通建设于一身,先生积劳过度,突患脑溢血,逝世于昆明。后,交通部追缅功勋,将先生亲冒锋镝六昼夜抢通之怒江悬索桥,改名为“继成桥”。壮哉英烈,垂模后世。
       夫人季玉如,江苏海门县人。毕业于南通女子师范。胸怀豁达,淡泊自甘。佐先生达成报国壮志。后期,独扶子女各有所立。
                                                                                                                                                                                                                                      甥 陈兰荪恭撰
                                                                                                                                                                                                                                      一九九一年十月
       继成先生离世而去,已经整整70年了。他所处的时代离我们也渐渐远矣。时间的距离拉开了,不少记忆淡化了、消失了。但是,对于这段历史及人物的许多评价,倒是更加全面、客观、公正了。那些一度被扭曲、屏蔽的史实真相,也逐渐得以还原。人们重新知道了正面战场、滇西抗战、中国远征军,重新知道了滇缅公路、中印公路、中印油管工程……。龚先生的英名和丰功伟绩,也再度被人们认识和传诵。他的一生,几乎没有什么享受,没有什么闲逸,有的只是一项接一项工程,一番接一番拼搏与创造。尤其是在祖国最危急、最需要的时刻,他慷慨效命,喷发出全部光和热,屡创工程奇迹,直至功成身故。
       龚继成先生,一代工程师的楷模,足以垂范后世,流芳长久,并永远被世人追思怀念。
                                                                                                                                                                                                                                     2011年清明节 完稿
                                                                                                                                                                                                                                     2015年9月   补正
      附注:  
        [1]:张廷栖、孟村《张謇画传》,重庆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2]:龚继成先生1945年6月在交通大学重庆分校的演讲,由陈毓汉、路启藩记录。原题为《中印公路及中印油管工程之建设》。该记录稿刊于《唐山土木副刊》1946年第9月卷,题目被改作《工程伟绩》。
        [3]:同[2]
        [4]:佚名《中印公路的中国总工程师龚继成》,《新世界》杂志1945年6月号。
        [5]:徐锟、冯嘉麟《战时川滇公路》,云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血肉筑成抗战路》,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版。
        [6]:同[2]
        [7]:同[2]

        [8]:徐盈《当代中国实业人物志·龚继成》,上海中华书局1948年2月版.

        [9]:同[4]          

        [10]:张天亘《腾冲和中印公路》,云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血肉筑成抗战路》,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版。

        [11]:罗桂环《由“哥德堡号”想到“西北科学考查团”和“绥新公路查勘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网页。                                        

        [12]:王鲁东、王建《师出印度——二战打通中印公路纪实》,青岛出版社1999年9月版。

        [13]:同[2]
        [14]:胡文义《中印油管》,云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血肉筑成抗战路》,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版。
        [15]:同[8]
        [16]:公诚《皮可少将和龚继成——有关中印公路的几个故事》,《工程》杂志(武汉版)1947年第3~4期合刊。
        [17]:本报记者《纪念一位工程界人物:龚继成先生》,《中央日报》1945年12月16日第5版。
        [18]:同[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