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反攻筑路是当时任中缅印战区盟军付总司令史迪威将军提出并坚持的战略,为的是要让整修过的中国远征军能里外反攻把固守在湎北的日军彻底消灭。反攻筑路的艰巨在于不但要与极端气候和恶劣地质较量,还同时要跟凶残绝望、以死相搏的日军作战。筑路的每一公里延伸都有军人们用生命在推进,反攻的每一场胜利都饱含工程队忘我的拼搏。


滇西反攻复路


1942年5月5日当日本侵略军侵入云南,先头部队进至惠通桥西岸,企图越过怒江沿滇缅公路长驱直入,进逼昆明。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惠通桥守桥工兵指挥马崇六果断地下令将桥炸毁。一声巨响东岸侧一边桥塔顶部炸裂,钢索炸断,桥面坠落怒江中,日军被阻于西岸。曾几次试图强度怒江,但均被我及时赶到的国军击退以后形成两军隔江对峙的局面。工兵指挥马崇六由于炸桥有功被视为抗日英雄。惠通桥的“通”与“断”直接关系到抗日战争的前途,因此该桥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云南省原来是抗日战争中的大后方,现在变成了抗日前线,云南人民经受着莫大的战争苦难。怒江西岸很多老百姓在日军入侵时仓忙逃难,在公路上乱成一团,又遭敌人追杀死伤无数。滇缅公路的职工在撤退时有好几位牺牲。滇西人民在日军占领期间一直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盟军在缅甸会战失败后,史迪威将军和中国远征军孙立人部退入印度境内。不久史迪威在离加尔各答西北200公里的蓝姆伽兵营建立了训练基地。中国在印远征军在基地全部更换为美式装备,使用美国武器,接受美国式军事训练。中国远征军在经过训练后战斗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很快成为反攻缅甸的主力军。缅甸被日军占领后,滇缅公路这一唯一能运进援华物资的陆路交通线被掐断,唯有依靠美国的飞虎队和14航空队向中国空运援华物资,但空运量毕竟有限,中国仍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坚持抗战。史迪威在总结缅甸会战失败原因的同时,了解到中方有在印度另找一个进口来替代仰光的意向,拟定出了下一步作战计划,即“反攻加筑路”计划。内容为中美英三国共同在缅北反攻日军,同时修筑以印度列多为起点沿缅北丛林到密支那东向进入云南腾冲的中印公路,支援中国抗日战争。这一反攻筑路战略,经多方协商,终于取得共识。

1943年8月在加拿大魁北克盟军会议上,一致决定在秋季开始实施盟军合力反攻缅北的军事行动,尽快修筑中印公路并铺设中印油管。当滇缅公路由于缅甸的失陷而转向印度开辟新的进口源头时,整个中印缅战区的战事,实质上是一场交通战。盟军一方尽全力抢建中印公路,日军则竭力不让中印公路建成。当时中国工程界由于龚继成先生具有高超的选线、建桥和筑路才能,出色地完成了多项紧急工程而甚具名声。同时先生手下有一批得力的工程技术人员骨干和一支能打硬仗的施工队伍,甚为当局器重。1943年春,当局委任龚继成为滇缅公路工务局长兼总工程师,兼任中印公路工程处处长,以及中印油管工程处处长等要职。先生临危受命,勇敢地挑起这一连串的重担,并立即行动组建施工班子。当时在西南后方社会上有不少工程技术人员主动找上门来,表示愿意在滇西为抗战出力。先生对他们都表示欢迎,同时提醒“上级给我下达的任务都是紧急军事工程任务,工期紧迫,不仅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而且在前线施工会冒生命危险,如果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我劝你还是不要进来为好”。多数人都执意要留下,先生均按其所长给予安排。1943年秋,苏联粉碎了纳粹德国的进攻,开始进行战略反攻。在西欧,美英联军正准备在法国登陆,美国在太平洋区域对日军展开反攻。日本眼看形式对他越来越不利,于是在1944年春,在中国正面战场上进行了侵华战争以来最大规模的进攻,企图一举打败中国,逼中国投降。沿粤汉线向长沙进攻,相继攻占长沙、衡阳并沿湘桂线攻陷桂林、柳州。日本的先头部队到达贵州的独山,贵阳告急,重庆吃紧。中国抗战再次陷入了危机关头。


在这关键时刻,盟军抓紧了反攻筑路战略的实施。在印度的中国远征军孙立人部简称中国远征军X军。从利多向东进发,很快进入缅北境地,经过激战,突破了日军的多道防线,于1944年5月中旬推进至孟拱郊外。在云南新上任的国内远征军司令卫立煌接到进行反攻滇西的命令后,当即指挥他所领导的以霍揆彰为司令的第二十集团军和以宋希濂为司令的十一集团军立即开赴怒江东岸伺机渡江展开反攻。国内远征军简称Y军。在一年多的备战时期中不断用空运回来的美式装备和武器武装部队,同时美军在各团级以上的指挥部派驻有美军联络小组,加强盟军之间的通讯和相互间的配合。国内远征军的战斗力较之以前有了显著的提高,士气也很高涨。Y军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将日本侵略军赶出云南,收复失地与国外的X远征军在缅甸会师抢筑中印公路,争取外援坚持抗战。滇缅公路西段地势复杂,桥涵险坡很多,修桥复路的任务很繁重,特别是要尽早抢修惠通桥以保证能及时对在前线作战的部队提供后勤支援。当局在反攻开始前,任命龚继成为国内远征军工兵指挥部副指挥长,使远征军能在统一指挥下按时完成反攻筑路任务。先生在就任滇缅公路工务局长之后,就开始着手滇缅公路的修桥复路工作,先在保山成立了抢修总队,下设三个抢修分队,即惠畹抢修队负责抢修惠通桥至畹町段K760~K960地段,长200公里。畹腊抢修队负责抢修畹町至腊戌段,长187公里;畹八抢修队,负责抢修木姐至八莫段,长150公里。各抢修队的任务是事先熟悉该段桥涵的技术资料,准备好抢修器材,配合远征军进攻,随部队抢修公路和桥涵,保持前后方的军事行动和物资供应的畅通无阻。

工务局同时派出以陆永汉为队长的测量队对保山至惠通桥路段的破坏情况进行实测。该段线路在日军进至惠通桥时,为了防止日军渡江沿滇缅公路东进,军民合作对它进行了强行破坏。惠通桥东岸K734~K759段和K709~K734段被彻底破坏,207处涵洞和10座桥梁全被破坏。现在要完整地修复这段公路的工作量很大。1944年夏,先生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和保山市召集起来的数千民工突击抢修这段公路。当时对岸日军不断打炮轰击东岸抢修队,但民工们并不害怕,他们中间有不少参加过年前的破路工作,已经能从炮弹飞来的声音测算炮弹的落点,当炮弹声从头顶上划过去,将会落在别的地段时,他们竟能不惊不躲照常干活,只有听到炮弹将落到自己的头顶上时,才高声地相互提醒着:“快散开!”大步往路边的沟边、坎旁蹲下。早先破路的时候,民工们是带着无奈的心情进行工作的,而现在他们知道修路是为了大反攻,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云南,因此士气很高,进度很快。



抢修惠通桥是先生重中之重的任务。首先要落实抢修计划,先生与黄京群、李温平工程师会同美国驻盟军司令部供应局副局长柯烈斯和参谋陶荪上校在反攻前去惠通桥视察。为了避开日军的炮火,他们在离惠通桥不远处用望远镜对该桥进行观测。桥东侧的一个桥塔上部破损严重,原桥的钢索和梁架桥面已荡然无存。桥西岸的桥塔仍然保持原状无变化,不远处有日军部队的工事。中美双方经研究确定修复该桥需分两步走。首先抢建便桥为大批作战部队过江创造条件,同时将正式修复该桥的器材运送至西岸,紧接着开始进行该桥的正式修复。所需钢索和横梁钢材由美方提供,桥塔的修复和桥面的铺设所需的材料由中方筹备。惠通桥的抢修计划分别呈报盟军司令部和中国远征军司令部。惠通桥建于1935年,是一座柔性钢索吊桥全长123米,宽5.67米,尽宽4.35米,两岸桥塔中距87.23米,钢桁架塔高7.85米,上下游主索各用两根直径28.6毫米的钢缆组成,主索下吊杆由两根直径为20毫米圆钢组成,全桥共用54副吊杆,桥下每3米设一根由2根高约200毫米的槽钢背向用螺栓组合的横梁,与两侧吊桿相连,其余纵梁和桥面均用木材制作,载重量约2吨,每次可通过驮马七匹。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能使滇缅路成为我国连通外界的通道,惠通桥必须提高该桥的载重能力,改造成为能通汽车的公路桥。于是动工对该桥进行了改造,两岸桥塔加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主索加多成9根,索鞍为轴动式,吊桿改用31.7毫米的钢索,间距由原来的三米缩短为1.5米。吊桿数量比原桥增加一倍,经过改造载重量有大幅提高,每次可通一辆10吨汽车。滇缅公路从1938年9月开始承担大量军用民用援华物资的运输,惠通桥成为滇缅公路怒江天险上的重要桥梁。
  滇缅公路的建成运行,突破了日本侵略军对中国实行全面封锁的战略,日本侵略军于是把滇缅公路视为“眼中钉肉中刺。”1940年7月,日本威胁压迫英国封闭滇缅公路,英国妄想保护他在东南亚的殖民地不遭日军的攻击,于是秘密和日本签订了封闭滇缅公路3个月的协定。在中国、美国和苏联的严正抗议下,停运了三个月的公路才恢复了运行。1940年9月29日,日军在越南海防登陆,以河内机场为基地出动大量飞机轰炸滇缅公路上的重点桥梁功果桥和惠通桥,想通过轰炸切断滇缅公路。自1940年10月28日至41年2月27日的120天中,日机共轰炸惠通桥6次出动飞机168架次。先后炸断上下游钢索8根,桥面2次中弹,东岸桥头中数弹,桥墩龟裂,日本电台大肆宣称:“滇缅公路已断,三个月内无通车希望。”但是,在护桥职工的奋力抢修中在很短的时间能又使公路恢复了运行。最困难时为了抢修桥梁,桥上无法通车,桥工们创造性地将数十个汽油桶捆绑在一起构成浮船渡车辆过江。



日本逼英国封路计划未能得逞,轰炸断路又未奏效,于是在1942年初集中优势兵力直接进攻占领滇缅公路的源头——仰光,并北上侵入缅北和滇西地区,接着在所占领的地区建筑坚固的工事,对抗中美盟军的反攻,竭力阻挡中印公路这一新的援华运输线的建成。
   1944年5月中旬,中国开始滇西大反攻。国内Y远征军二十集团军的一个团在怒江上游多处实行强渡,利用美国提供的帆布船作为渡江工具,帆布船是以十几个尼龙汽囊组成,用一块长方形胶合板做垫板,每船可载一个班。这种船的优点是轻便,泄气后可折叠装入背包,一个人即可背走,只是那块胶合板不能折叠,需要专人搬运。在东岸我军的炮火掩护下,我军登上了西岸,并向纵深扩展,为后续部队渡江创造条件。二十集团军的主攻目标是滇西重镇腾冲,他们要在战斗中跨越高黎贡山,进入腾冲外围地区。第十一集团军的主攻目标是怒江对岸滇缅公路上的龙陵,先头部队在怒江上游过江后直捣惠通桥西岸的日军据点,东岸炮兵阵地和松山上的日军展开了激烈的炮战。

最终压制住了敌人的炮火,我军收复了西岸桥头阵地,并沿着缅甸公路向龙陵进发。惠通桥西岸的日军被打败退入山中后,为我抢修惠通桥创造了施工条件。抢修队在6月18日至20日期间迅速将38毫米粗的钢缆牵引过江,用绞盘将其绷紧并固定。共设有三根承重钢缆。然后在上面铺设木板。用特制的螺栓将木板与钢索固定,桥面宽3.3米。惠通桥架起了便桥后,远征军大部队先后在桥上开赴西岸,并对 松山日军形成包围。卫立煌司令在龚继成等人的陪同下视察了该桥。便桥建成后,抢修队马不停蹄地按计划从保山将正式修复惠通桥的钢索、型钢以及修桥器材陆续运至桥的东西两端,并开始对东岸的桥塔被损坏的顶部浇注混凝土进行修复。在修复惠通桥的过程中,以最短的时间限停便桥的通行。反攻滇西的战斗由松山战役、腾冲战役和龙陵战役三部分组成,其中以松山战役最为激烈。松山是怒江西岸的一座战略屏障,主峰距惠通桥22公里,距龙陵39公里,高于怒江江面近千米。松山主峰周围山峦棋布、丘陵起伏、山高林密、浓荫蔽日,扼惠通桥至龙陵的咽喉。日军占领松山后,为了长期据守,强迫滇西百姓出伕建成了极为坚固的工事,它们均为地下工事,隐蔽坚固,不易破坏,伪装巧妙,难于发现,大小堡垒均有掩盖,用大树干铺盖,再加上一米厚的积土,中间夹铺钢板,表面加以伪装,地面和空中均难发现。


整个松山设置了浓密的火力网。从山头用炮轰击,可达怒江东岸滇缅公路K733公里处,控制了东西两岸约70公里的范围。日军吹嘘:“便是一只麻雀也飞不过滇缅公路,中国军队不死十万人,休想攻取松山。”国外报刊称松山是滇缅公路的直布罗陀海峡。它有地中海西部咽喉之称。7月5日,我军炮火开始对进攻目标进行普遍袭击,轰击据点的周边区域,对外围实施扫荡,步兵在炮火掩护下逐步推进。日军极其狡猾,在我军接近敌阵地约五十米时,突然开火并形成火力交叉,使我军遭受重大伤亡。我军在进攻山上敌据点时,多次遇到隐匿在树上的日军机枪扫射,进攻部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进攻受阻。松山地形复杂,敌军工事又非常隐蔽,伪装巧妙,而且分散在大小山头,美国空军很难在空中找到轰炸目标,有劲使不上。炮兵进行远距离轰击也难以奏效。经研究,远征军领导决定将炮兵阵地移至敌阵地近处达到纵深摧毁效果,迫使日军退守下层掩蔽部,步兵即可突进,再以火箭筒攻击在敌掩体上开孔,然后用火焰喷射器在孔中射入火焰,将敌人消灭于堡内。同时在地形有利的处所采取挖交通壕方法向敌阵地延伸,接近敌堡后再进行坑道作业,进至敌堡底部进行爆破。

8月1日惠通桥的重建工程正式展开。龚继成亲临桥头指挥施工,将指挥所设在桥头附近,抢修队先将18根钢索组成的主索架上两岸的桥塔顶上,并按序将吊桿用扣件紧固在主索上,然后将型钢组成的横梁与吊桿底部连接在一起,纵梁与横梁用螺栓连成一体。最后在桥面上铺设木板。抢修惠通桥一直是在敌人的炮火威胁下进行的,我员工之营帐均毁于敌人的炮火,死伤十余人,但工作仍昼夜不辍。经过18昼夜紧张的施工于8月18日提前竣工。美国联络员竖大拇指叫好,甚赞进度之神速。经过挠度测量和试运行完全符合要求,于是开通投入运行。先生在紧张的抢建施工期间,日夜坚持在工地与黄京群、李温平等技术骨干研究解决施工中出现和遇到的问题,有5天5夜先生几乎没有合眼睡过一个好觉。惠通桥修复后由工兵营派出车辆过桥指挥员指挥过往的车辆。每次过桥的汽车和炮车限制为2辆。从后方开往前线的增援部队,以及前线所急需的弹药、粮食源源不断地通过惠通桥奔赴前线,及时增强了前方部队的战斗力。在我军前仆后继、不怕牺牲、持续不断的猛烈进攻下,松山守敌已被迫龟缩到松山主峰周围。

日寇在松山的堡垒,以松山顶峰最为坚固,而且居高临下,侧防火力也最强,炸药包、火箭筒无法靠近顶峰,火焰喷射器的有效射程为一百公尺,达不到主峰堡垒。多次进攻都无法将其攻下。指挥部反复研究对策,最后决定挖掘坑道,一直挖到主峰堡垒的底部,再埋下大量炸药将敌堡垒从下面起爆,将其炸毁。8月3日开始挖掘交通沟,从两个不同方向同时向主峰挖掘前进,进攻部队以火力掩护,作业士兵在遭敌人射击时有所伤亡,但坚持挖沟,至敌堡30米处开始坑道作业,高1.2米,宽1米,在预计已挖到敌堡下面时,便将刚运到的一百二十箱TNT炸药装入左右两条坑道的尽道,引出导火索后,将坑道末端堵死捣严。20日工兵指挥官按下电钮,只见一股烟柱突然冒起,直冲云霄,火光四射,主峰碉堡被炸上了天。中国军队随即冲上去占领了松山主峰。日军残余部队不甘心失败,作垂死挣扎,多次进行反扑,经过激战全被击退,我军乘胜对日军的几处还未攻下的堡垒缩小了包围圈,逐个将其摧毁,全歼松山之敌。9月7日松山战役胜利结束。此役共歼敌三千六百余名,我军伤亡近两万将士付出了巨大代价。

二十集团军艰难地攻克了高黎贡山上的敌军据点进入了腾冲地区,打响了腾冲战役。腾冲古名腾越是在三国时期孟获的首府,因地处边陲,经历代修建这座一公里见方的城池,其围墙高三十米,厚十米,而且均以大青条石砌成,十分坚固。日军占领后又构筑了大量防卫工事。要攻下腾冲必然要经历一场恶战。腾冲又是计划修建的中印公路必须通过的地方。早日攻克腾冲可为中印公路的修建创造有利条件,是盟军“反攻筑路”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腾冲外围有日寇几个大的防御据点,飞风山,宝风山,来风山和蜚风山上都筑有坚固的工事。二十集团军根据在高黎贡山的作战经验,日寇工事很是坚固,以步兵进攻,难免要付出重大伤亡,于是制定了步、炮、空联合作战的方案,即先以轰炸机轰炸,力求摧毁敌堡垒及外围工事,并为炮兵指示射击目标,轰击日军,然后步兵开始冲锋。这样的战术,在八年抗战中绝无仅有,现在由于有美国十四航空队的支持,并掌握了制空权,而且腾冲地区的地形更适宜于发挥空军的威力,才得以实现。日军遭到了重大打击但仍拼死顽抗,经过反复争夺苦战终于迫使敌军退出外围据点,龟缩在腾冲城内。8月2日我军开始攻城。炮兵和空军轮番轰击城垛。但城墙十分坚固,未能轰开大的缺口,步兵未能攻入城内。后来空军和炮宾商定集中轰击北面的一处城墙终于打开了一个大的缺口,步兵立即通过缺口冲入城内与敌军展开了巷战,却不料城内巷战之激烈,实不下于攻城之难。日寇利用每一处建筑物构筑工事,

需要逐屋与敌争夺,几乎每一建筑物都必须彻底摧毁才能前进。9月14日攻城战进入尾声,两军短兵相接,进行肉搏战,终于将最后数十名日寇全部消灭。 腾冲战役歼敌四千余名,我军付出了伤亡一万三千余名的重大代价。

当松山、腾冲正在激战时,龙陵战役也开始打响。第十一集团军主力部队,沿着滇缅公路向前推进,攻克了几处敌人据点,与龙陵外围的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曾两度攻入龙陵城内,并向上级过早报告龙陵已被克复的捷报。但后来都遭到日军伏兵发起的突然袭击,还会同从芒市和腾冲赶来增援的日军对我军疯狂反扑,我军败退出城,敌军乘势追击。我军领导受到谎报军情处分。幸亏美国驻远征军联络官联络派来了十四航空队的轰炸机群,对日军进行了猛烈的轰炸,才阻止了日军的进攻。我军在龙陵前期作战中遭受到很大的伤亡和挫折,同时由于进军过快,离后方较远,不能及时取得弹药、粮食供应方面的后勤支援,无力对敌人继续进行有力的攻击,敌我双方进入相持阶段。新上任的黄杰司令从前一阶段进攻失利的教训中,全军上下认识到对敌军机动联合作战的实力估计不足,过早地攻入城中,有轻敌思想,我军虽然在武器装备和战斗力方面较之以前有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但优势的火力在日军的坚固工事前发挥不了理想的作用。敌人在我轰炸炮击时转移到下层掩蔽部,等飞机远去,炮击停止,再从掩蔽部钻出来,射击我军向前进攻的步兵。经过讨论改变了进攻战术。每次轰炸、炮击后,步兵不急于向前进攻,当估计敌人已从掩蔽部钻出后,炮兵再度开火使敌军不及退避而遭杀伤,如此反复多次后,我军突然发动冲锋,使日军防不胜防。改进后的战术取得了很好的战果。自从惠通桥修复后前方部队的后勤支援也得到了有力保证。自10月下旬开始,逐个歼灭了龙陵城外的敌人据点,再度攻入龙陵城内,同时切断了芒市至龙陵的交通。守城敌军顽固抵抗,与腾冲之战相似,巷战激烈,需要逐屋争夺。我军进攻部队凡发现建筑物内有火力向外射击,便以重炮或炸药包将建筑物摧毁来迅速消灭敌人。11月11日我军攻克龙陵,共歼敌一万余人,我军伤亡二万八千余人。

第十一集团军所部攻克龙陵稍事休整后,继续沿着滇缅公路向芒市、遮放、畹町等地进攻。早先组成的滇缅公路抢修队紧跟着作战部队向前推进,迅速修复了惠通桥至龙陵间被日军破坏的多处地段。滇缅公路在抗战初期屡遭敌机野蛮轰炸,远征军撤退时又主动炸桥破路。在日军占领期间,美国空军不断轰炸怒江西岸的滇缅公路。日军败退时又对公路进行了大面积破坏,滇缅公路早已是“伤痕累累,体无完肤”。一位滇缅公路抢修队的老工人说:“滇缅公路如果是个人,早已死过好几回了。现在我们要让它好好活下去。”龙陵收复后,很快吉普车和炮车和其它车辆就接连不断地向前线驰去。11月20日攻克芒市。24日千疮百孔、面目全非的5米石台木面的果郞河桥经紧张的抢修后通车了。12月3日战士们刚歼灭三台山上的日军据点,至8日抢修队抢修好三台山一线滇缅公路上大小桥梁10座。(10) 当修复通车的滇缅公路延伸至K950处,即黑山门前沿时,日军困兽犹斗,负隅顽抗,利用黑山门地势,企图阻止我军进入畹町,我军乘胜给敌军以致命打击,突破敌军黑山门防线,攻克失复畹町,把日军全部驱逐出了国门,抢修队跟着部队进入缅甸集中力量抢修曾被敌人彻底破坏的通往八莫的界河桥。这样就为国内外两支远征军X军和Y军在缅北会师创造了条件。
我国远征军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不怕牺牲,英勇作战,在盟军的支援和路桥抢修队的紧密配合下,取得了松山、腾冲、龙陵三大战役的全面胜利。全部失复了被日军侵占的滇西我国领土,为打通中印公路国际通道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我国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