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辈精神不朽 后人再续新章

写在参加新疆师大成功举办纪念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进疆九十周年活动之后

2018年10月10日
  感谢新疆师大主办的这次隆重且很有意义的纪念活动!在黄文弼中心我们看到的是前辈献身科学、奋发图强的顽强精神和卓越贡献,以及当前高等学府、专业社团给予这段历史的密切关注和系统研究。这毫无疑问是考察团精神不朽以及他们后人努力宣传的结果。这次能见到袁刚女士等众多前辈和资深学者我实感荣幸!我们看到这段中国科学考察史不但在被正名,而且已经得到众多学术院校和专家学者们的高度重视。
  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的核心是探究自然,贡献人类文明。我们纪念考察团肯定也要深知并发扬这一要旨。科学无国界、探究无终止。众所周知,弘扬人类对知识、对和平的勇敢实践和杰出贡献是诺贝尔奖成立的初衷。考察团这段历史起源在自己的国度,却“被沉默”了有近半个世纪,现在终于被唤醒,被他们的后人唤醒,被考察科目的专业同行唤醒;被对中国近代史具有独立探讨、阅读能力的个人和群体唤醒,他们在各个角度论证、收集和追忆考察团的卓越成就以及其积极意义,实在令人振奋!
  现在,当我们能够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当年一个个考察队员们的完整轨迹后,会发现一个共性,就是他们的人生都因为这段经历被深层次地改变了。汉文化中,直到今天,仍然视西北为遥远,艰苦之地。而当年的科考队员们就以这片地为起点,为专业、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在漫长艰辛跋涉的同时,竟然一路成果累累:建立气象站、发现巨大古生物化石和矿藏、让千年失散淹没的文物、遗址、人文考证得以重现,尤其还对当地地质、山河、水文等等做出了从无到有的完整测量和记录,他们所做出的贡献令世界瞩目。应该说,考察团历练了他们,也成就了他们。以我的祖父龚继成为例,当年33岁的他脱颖而出,和尤寅照一起作为铁道部派出的工程师加入了绥新公路查勘队(1933年是考察队的第7年)由此迈上一个全新视野的高度。祖父在查勘队的16个月所经过的磨砺和见识奠基了他日后表现出来的巨大承载力和创造力。他在队长斯文赫定以及团队同事们在这一路上展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卓越能力中受到充分熏陶,并将其视为自己终身的楷模。在完成查勘任务,递交了【绥新公路查勘队工作报告书】之后,祖父就一头扎进了一系列的铁路选线和建造工程中去了。他顽强实干,缜密严谨,还一次次以各种创造性设计(自制水力喷射器冲河道的石卵;兼用地测和航测来精准、加速选线;用红土石灰混合代替水泥;主持研发经纬测量仪等等)优质完成任务。显然,当年西北考察团所用过先进仪器设备和工作方式理念在他大学和工作经历中是很难得一见的。之后,祖父马不停蹄地在陇海铁路、宝成铁路等系列铁路交通线上行进,直到1941年,抗战把他再次推到一个风云莫测的“旷野”——这次是以龚继成为队长的一个更恶劣、更艰难的军用工程设计和修建的真实战场。祖父的人生句号也永远地划在了这里。有谁能知道,1945年,那时年仅45岁的龚继成,身为滇缅公路局局长兼总工程师、中印油管处处长、国内远征军工兵指挥部副指挥长…… 在他最后的弥留时辰里,那西北戈壁的风沙、中印公路的巨石、还有伴随他一路行进的人物身影会占有他最后意识中多少的敬意和眷念!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的意义在著作中、在论文里、在科学攀爬的瓦砾缝隙、还在铸就一个又一个、乃至一代又一代新中国人的路上!
  物质传承是可见的,可量化的。而精神传承是一种身体力行的实践;一种在认同之后的持续顽强的超越。一百年前斯文赫定超越了;九十年前徐炳昶的中国团队超越了;四十年前王忱、王安洪、陈雅丹等一批人超越了,当今的我们和新疆师大黄文弼中心还将继续超越,以传承并保持考察团的精神高度和鲜活的生命力。在我们走向要迎接考察团诞生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一定会看到更多的青年活动家和优秀学生加入,以更丰富、更饱满的力度加入。就像当年考察团成就了后来的陈宗器、龚继成、李宪之、刘衍淮他们一样,考察团的精神必定会继续孕育出新一代追逐理想,脚踏实地、贡献科学的群体!
  我们会永久记得那片斑斓的营帐、那支绵长的驼队、那些身处大漠倍感孤独寒冷的夜晚;那种在历经磨难饱受刻骨铭心的饥渴中成就的写生和日记。我们要用今天的平台和特点去续写并开拓当今一代中国人科学探究、勇敢进取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