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 气象万千

 2017-07-12 16:36 来源 中国测绘宣传中心  张治清 刘克

   当绚丽的影像渐渐斑驳发黄,久远的记忆变得模糊不清,刻板的年鉴只剩下苍白的文字,我们还记得前人的光荣与梦想吗?

    这是一部用邮票和明信片讲述测绘地图发展史的作品。作者挑选了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128组共260余件邮票和明信片,并使每一组单独成篇,带领读者进行一次测绘科学的历史之旅。
    测绘科学历史悠久,它源于人类的生产需求,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史记·夏本纪》中记载了大禹治水时的测量情景:“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其中的“准”“绳”“规”和“矩”都是测量器具,正是各种测绘仪器的不断出现、变革与应用,推动着测绘科学的发展,测绘仪器也成为观察和研究测绘科学史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但现实的问题是,“隔行如隔山”,在多数人眼中,这些测量原理、方法以及仪器往往“拒人千里”,甚至连很多的从业者也不能完全搞清楚。在本书中,作者通过详尽展示和解读近代以来欧美国家率先发明和使用的测绘仪器,如经纬仪、水准仪等,进而努力解决上述困惑。
    正如作者一直坚信的那样:邮票、明信片是可以“抵抗”遗忘与消亡的纸质记忆载体,它们有趣、不空洞,且能打动人。更重要的是,通过一张张小小的纸片,来解析它的图案和历史背景,从而将测绘和地图发展的历程同政治、社会、科技、军事等大的历史背景串联起来。因此,读者可以在本书中看到哥伦布绘制的今海地与多米尼加所在的伊斯帕尼奥拉岛北海岸的草图,看到英国人1894年发行的邮票上的宜昌地图,看到20世纪初意大利画家笔下美貌与智慧并存的测绘女神,看到美国罗斯福新政下测绘公司呈现出的新面貌,看到我国老一辈测绘工作者的奉献精神……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将会感受到并理解为什么测绘与地图在任何国家、任何时期都为人们所喜爱。
    书中除了测绘仪器设备、测量原理、测绘应用的藏品展示,还有测绘人的精彩故事。其中一篇写到抗战时期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经纬仪的龚继成老前辈,“在测量工程上干了23年,深知它(经纬仪)的重要,他说:‘这是一件没有人注意的工作,绝对不可以看轻它。’病重以后,他除了随身的衣物,就只带着它了。”龚继成在世45年,将职业生涯的全部时光献给了测绘事业。
    作为测绘科学的重要成果,地图的演变及其制作方法的进步也成为测绘科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标志。书中又用了一半的篇幅,介绍了风格各异的地图精品,这些地图精品基本代表了地理大发现以来地图发展的最高水平,同时体现出近代以来各国不断深化合作、推动地图标准化的进程。这些地图产品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以小见大。
    关于“等高线”这一地貌语言,作者写道:“在挑剔的检查员眼中,等高线蕴含的张力以及对地形起伏趋势的掌控,就好比川菜烹饪时的火候和油温,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玄妙足以让初学者瞠目结舌、愁眉紧锁。”寥寥数语,个中滋味,多少能引起你我的一些共鸣吧!
    书中许多收藏品为国内第一次公开展示。这让我想起元清两代规模空前的经纬度测量,耗费巨大人力物力测绘制成的地图成为皇家珍藏,只有很少人能查阅利用,与一般学者和平民百姓无缘。今天,举国上下正大力推广测绘地理信息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平台共享应用。古来收藏者大多敝帚自珍,对于自己的藏品向来秘不示人。感慨今非昔比之余,也为作者的分享精神心生敬意。
    作者通过邮票、明信片展示测绘地图历史,普及科学知识,辅以人文熏陶,汇聚成反映测绘史的鸿篇巨制;利用一个兴趣爱好的侧面发掘测绘文化、地图文化,汇细流以成江河大海。能够使更多的社会大众直观清楚地了解和认知这个源远流长的学科发展历程,这是作者的初心和大愿,也是我辈测绘人共同的责任和愿景。
   (中国测绘报2017年6月30日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