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炳生先生在《铸就血脉》首映式暨主题报告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
  首先,庆贺文献影视片《铸就血脉》首映式的圆满成功!
  今天参加这次纪实滇缅交通史上抗日英雄龚继成的影视片《铸就血脉》首映式暨主题报告会,我感到十分激动,感激龚继成先生后人对我的热情邀请。我觉得非常荣幸,今天能和在座的各位首长、专家学者、各位朋友相聚相识,一起缅怀抗日英雄龚继成先生的伟绩,一起追忆与滇缅公路交织的那段中国人民抗战历史。
  各位朋友:我来自长江入海口北岸、与大上海隔江相望的江苏海门长乐镇。那里是我的故乡,也是龚继成先生的故乡。我的老家离龚继成先生老家只有1华里多,我虽与龚继成先生从未谋面,但龚先生对我的祖父相知相识,其父亲与我的曾祖关系甚密。我们陆家与龚家应算为世友。我的曾祖父会做豆腐的手艺,可是比较贫困,时常出现没有本钱购买原料,无法做生意的情况。当时龚家比较殷实,继成先生的父亲不厌弃我贫穷的曾祖,不但大力帮助主动借给黄豆,使豆腐店生意得于正常,而且在借黄豆时,经常单给仓库钥匙,由我曾祖自己拿自己秤只要报个数据。龚父的宽容大肚与我曾祖的诚实守信,建立了互相绝对信任的友情,龚父夸我曾祖是不做错事的“清朝圣人”。龚继成先生在这样的家庭影响下也善于帮人,乐于助人。1929年我祖父到射阳合德种荡田,因当年庄稼欠收,年终失败而归,正处于为难之际。当时正逢龚继成先生回乡探亲,要赴浙赣铁路任职。经其母介绍,他欣然答应,把我祖父带到浙赣铁路的江玉总段工作,从此,我祖父成为一名铁路工人,后来还担任监工一职。解放初期,调回上海,每月工资100多元。1956年退休时每月享受退职养老补助费65元,相当于当时一个县级干部的薪水,四邻八舍非常羨慕我们的家,都说:“国家每月为陆家老伯伯养一头大肥猪”。因此,我们家庭的生活水平在农村中,一直处于中上档次。所以,我们兄妹五人基本都能够进入高中念书。我们全家永远感激龚继成先生的恩德。当年龚继成先生带到浙赣铁路的海门籍人员不是我祖父1人,我所了解到的就有15名。后来,在滇缅公路建设中他又介绍了很多的海门籍人士进入交通事业。
  1932年龚继成的母亲到浙赣铁路,我祖父前去看望时。老乡见老乡,龚继成先生根本没有当官的架子,非常客气。与我祖父说长道短、问寒问暖、关爱有加。谁知这次的会面成为他俩的永别。1933年龚继成先生受命赴西北勘探离开浙赣铁路。从此就中断了相互往来。今年1月19日,我与龚继成先生的孙女长桥见面,这是龚陆二家相隔85年的隔代会面。这次的会面经历曲折意义特别,是继成先生的后辈们铭记历史、传承祖业、弘扬滇缅抗战精神与我家尊重历史、知情报恩、珍惜友情的交汇。其实,我高中毕业后就参军入伍,服役18年后才转业回乡,对家乡的情况知道甚少。但我从小就知道祖父到浙赣铁路是龚继成先生介绍的。2012年我在收集海门名人、瀛洲派琵琶大师沈肇州资料时,在江海风情园里的“海门名人馆”中发现了纪念龚继成先生的塑像。这就引起我的高度重视和许多联想,接着我就走访知情人士、通过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途径,逐步收集龚继成的资料,下决心用文字再现这位历史名人。2015年第2期《江海风云》杂志和2016年8月8日《海门日报》刊登我撰写的《滇缅交通线上的抗日英雄龚继成》一文。2016年12月该文又被市政协《海门文史资料》收集。文章的多次发表,不但使许多的海门人再次认识、了解了龚继成先生,同时,也引起了龚继成后辈们的关注。寻到了他们的故地、找到了他们的近亲。也为我与长桥在海门那次会面和这次来昆明参与首映式活动奠定了基础。
  最近,我走访了龚继成先生的老邻居、83岁的沈学良老人,他对龚继成的事迹讲起来头头是道,了如指掌。他告诉我龚继成是位筑路专家、是位功臣、是位英雄。当时的民国政府对他的殉职非常重视,全国性的《中央日报》、《大公报》都登载了他的信息。棺椁从昆明运往上海时用的是美国制造的十轮卡,离开昆明时,曾跟随他工作的六千人员全部夹道下跪,失声痛哭。沿途有关部门组织摆香磕头。我想:这是在当时对龚继成追悼和纪念的一种形式。72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铸就血脉》首映式就是这种形式的延伸和继续。事实证明: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功臣、不会忘记英雄。沈学良老人的讲述就是突出一例。我们欣慰地看到龚继成先生立志交通的献身精神在他们家族中传承,其长子龚启英继承了父亲的事业,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铁路工程师,并出著了《龚继成——滇缅交通史上的民族英雄》一书。在他们子孙的名字中有“长桥”、“大路”等与交通关联的字眼,蕴含着他的后代们不忘祖辈业绩,心系交通事业。政府也永远不会忘记功臣,不会忘记英雄。在我们海门不但在“江海风情园”里为龚继成立碑塑像,而且1996版《海门县志》、2016版《海门市志》中都有他的英名。正在创办的“江苏省江海博物馆”将要展示的20位海门名人中也有他的位置。在云南的保山、腾冲的博物馆里有他的生动事迹和感人故事。
  我品味了一下:龚继成虽然不是军人但可胜过军人。龚先生参与滇缅公路建设后,就和军队并肩作战,他常讲:我们搞工程建设的要服从作战需要,军队走到那里我们的工程跟那里,甚至要赶在部队的前面。他一直抱定一个主张,就是以完成工作为第一使命。他常说“非常时期必须要用非常的办法来完成任务,中国的建设,不允许再这么拖下去。”在他身上有一股军人的气质和作风。
  我思索了一下:龚继成是海门精神的最佳诠释。海门精神:强行力毅;海纳百川。其显著的特质:特别能吃苦;特别求精致;特别会应变。海门人的顽强拼搏、吃苦耐劳、聪明精明、机灵善变的特征,在龚继成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是我们海门人的楷模,是我们海门人的杰出代表。
  在龚继成先生的一生中开创了多项中国第一,他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艰险、奋战一线、埋头实干、鞠躬尽瘁的精神献给了国家的交通事业。在抗日战争中打通了援外国际通道,为及时争取外援,最终打败日本侵略军作出了卓越贡献。冠之为“抗日英雄”、“民族英雄”当之无愧。
  我为有龚继成先生这样一位同乡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为我家与龚家有着世代的友情而荣幸和欣慰。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