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虽故,书还乡

——走访江苏省海门市常乐镇


2016年5月16日,我们一行数人,包括:季启美、季启申、袁小芳、袁建昌等开车来到海门市政府。抵达后再由有统战部施主任等陪同一起去常乐镇乡政府。记得两年前我们也来过这里,为的是寻找一条名人街,据说在那里有关于祖父龚继成的事迹介绍,结果一无所获。这次全然不同,海门市政府,常乐镇镇镇长以及乡镇府的下属机构都为我们这次返乡造访做了充分准备,令我们陪感温馨!
   这次行程是要向故乡海门推荐《龚继成——滇缅交通史上的民族英雄》一书,同时还希望能在当地领导的帮助下,走访祖父龚继成的老家。我们首先参观了常乐镇图书馆,这里还处于初建阶段,环境宽敞且安静,书籍还不多,管理井然有序。我们向图书馆赠送了八本《龚继成——滇缅交通史上的民族英雄》。
   随后大家一起来到振复村,我们曾在网上得知这儿有不少龚姓家族,甚至还听说有邻人告知很熟悉当年龚家宅院等细节。为此,村长特意安排了几位老乡陪我们座谈回忆,但随着谈话深入,这显然不是我们要找的“龚宅”。于是侨联李振东主席等人开始当场为我们着手联系,几个电话之后,确认匡北村更符合我们的线索。再度启程,一路打听,下午三点左右,我们踏进了匡北村15组14号龚兴华主人的前厅。
   龚兴华七十岁,退休在家和妻子一起照看孙子。他们住在与老宅相连的新家里,正厅墙上高挂着他祖父和父母亲的照片。相片主人衣着华贵,神态端庄,反映出当时生活的殷实。据龚兴华回忆,他的父亲是“继”字辈,他的祖母还经常带着他走访过龚家老太太——龚继成的母亲,也就是我的曾祖母。可惜的是龚兴华的母亲年前刚去世,晚辈清理老屋时把很多老照片都烧掉了,我们还是迟了一步!龚兴华并不熟悉龚继成的名字,但是他知道龚继昌(即龚继成的长兄)有两个一直在外做事的弟弟,一个造铁路,一个做医生。他还说龚继昌的老宅已经没有了,但是方位在河西,离这儿还有几里地。并说那儿还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但神志已经不十分清晰了。当即就有人愿意为我们领路去拜访,考虑到时间已晚,我们不便再去打扰。临别,我们向龚兴华夫妇和邻居们送上了书。来到屋外的场院里我们再次合影留念,余辉已经很柔软了,但还是洒下这儿金色一片,血缘已经很远了,可依旧感受到亲情的温馨相连……
   我们随后还去参观了海门城市规划展览馆,这里还没有对外开馆。在大厅的名人墙上陈列着海门二十多位名人,龚继成并不在其中,这正是这段民族抗战史长期沉默的结果。毛部长和李主席挽留我们回市委一起晚餐,我们欣然应诺,今天所获太丰满必须实地“消化”,尽快解析来龙去脉。晚餐由海门市统战部李部长邀请,席间大家畅谈全天的见闻和讯息。我们真诚感谢各位领导给我这次来访提供的接待和引导,否则我们只会像前几次一样重复“大海捞针”,无从进展。李部长说得很好,海门正处在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飞跃时期,我们需要吸收更多有价值的历史和人文精神来提炼自己,也宣传给世界。
   海门是祖父的故乡,当年他匆匆地离开,再也没有回来。现在,我们把写他的书送回家乡,向父老乡亲们禀告他在外为国奉献的一生,来填补这七十年来的杳无音讯的空白......